要让考研回归理性,首先,需要淡化一纸文凭的价值,建立基于能力、素质的人才评价体系。其次,要改革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制度,推进高校自主招生以及教育管评办分离,让教育货真价实
据教育部消息,2014年全国硕士
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72万,比2013年减少4万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报名人数68万人,比2013年增加9万 人。据此,有舆论分析,因研究生就业前景不甚乐观,研究生报考降温趋于理性,同时专业硕士报考升温,专业硕士对考生的吸引力增强。
考研数据背后的变与不变
在笔者看来,研究生报考是否降温,尚需进一步观察。
其实,早在2008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就曾下降,从前一年的128.2万下降为120万,降幅约6%,一些媒体就据此宣称研究生报考出现“拐点”,可 随后连续多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以每年10万-15万的增幅递增,直到2013年达到176万。因此,分析研究生报考形势,不能用一年的数据,要至少观察 3-5年,才能得到更为客观的判断。就2014年研究生报考的数据而言,在176万中减少4万,实属正常——往年考研中,也有一些“打酱油者”。但人数减 少,考研竞争依旧激烈程度。根据研究生招生数据,2014年学术硕士专业为59.7%约33.4万,专业硕士招生达到40.3%约22.6万,而报考学术 硕士的人为104万,报考专业硕士为68万。学术硕士录取率为3.11誜1。
对于2014年的考研数据变化,更需要注意如下两方面。其一,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总数突破45万人,预计2014年仍将保持 15%-20%的速度增长达到50万人。这分流了部分考研者。换言之,减少的考研者中,有部分是放弃了内地的研究生报考,而选择出国留学。
其二,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增多,最主要的因素或不是专业硕士的吸引力增强,而是专业硕士招生计划数增加,学术硕士招生计划压缩,这是国家持续调整研究生培养 结构的结果。按照国家的规划,到2015年,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之比为1誜1,为增加考研的成功率,一些考生会放弃学术硕士而转考专业硕士。
教育质量问题须引起重视
对于因出国留学而导致的考研减少,我国研究生培养机构应该分析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去年,教育部提出建立研究生培养的国家标准,就是希望能解决当前研究生培 养质量下滑的问题。实际上,我国研究生就业情况不理想,研究生教育回报率下降,也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关,一些学校在做大研究生规模时,忽视了研究生的培养 质量,有的导师要同时带几十上百名学生,使教育质量“泡沫化”。
对于因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引起的学生报考变化,也需要理性分析。过去4年中,我国加快发展专业硕士,但主导这一调整的是政府部门,有的学校按行政计划调整 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招生计划,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在专业硕士教育的师资、课程、培养模式方面并没有形成特色。现在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增加,如果教育部 门、学校就此认为专业硕士吸引力大为增加,忽视背后的实质问题是因招生规模增大,学生不得不选择,也就可能忽视专业硕士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本来,随着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应该有所好转(专业硕士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可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研究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这表明我国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还没取得理想的成效。
要破除人才评价的唯学历论
从市场机制角度看,学生对某一教育的选择,会迫使这一教育提高质量以增加吸引力,因此我们期待考生的理性选择,能促进高校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但必须注意 的是,在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加上整个社会还存在学历情结,在考研中,还有着诸多不理性的成分。比如,因本科就业难而考研,把考研作为就业 “避风港”,延缓两到三年就业;为提升自己的学历身份而考研,有考生还片面认为,有一张研究生文凭,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这些不理性的因素不消除,考研就 很难降温,也难真正回归理性。
为此,要让考研回归理性,首先,需要淡化一纸文凭的价值,建立基于能力、素质的人才评价体系,2010年颁布的国家人才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破除人才评价 的唯学历论,这就是要消除学历社会不健康的人才观,只有当读研成为提高能力和素质的选择,而不是为了一纸文凭时,才会减少考研中的“文凭消费”。
其次,要改革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制度,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推进高校自主招生以及教育管评办分离,在研究生招生中,要改 变依靠统一分数选拔学生的招生制度,扩大学校,尤其是导师的自主权,关注学生的大学综合表现和学术潜能,而不是考研应试能力,同时,要扩大学生的选择权, 创造条件,让学生能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选择大学。在学校教育、管理中,要把办学自主权交给学校,像专业硕士招生,国家可以制订总体的发展战略,出台 支持政策,但学校究竟开设哪些硕士教育、招生规模如何,这属于学校的自主权,只有学校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确定招生计划、设置课程,采取适合本校 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让教育货真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