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16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考试科目:
025100金融
从1994年开始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招收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已有21届硕士毕业生。本硕士点所在的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工商管理(MBA)授权办学点。本学科点师资力量雄厚,研究资源丰富,有正教授8人,副教授20人,中、青年教师超90%具有博士学位,多人有海外留学背景。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上海市地方以及企业委托项目,有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经济期刊上发表。
学院在上海地区有广泛的实习基地,聘请金融实务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兼职导师,为学生就业营造良好条件。
本专业旨在培养以现代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现实经济运行为目标,以现代计量经济学、互联网科学为基础的实用性高素质人才。在掌握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的基础上,本专业着重训练学生的金融市场的运作和管理技能,培养从事金融实务的高质量人才。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创造性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提供给学生高、精、实的课程学习的同时,学院与交通银行、外汇交易中心、某些证券公司等重要金融机构合作提供实习机会。毕业生去向主要在政府部门、银行、证券、金融期货、信托或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分析与实际操作工作。
研究方向:
01.金融投资(含证券、投融资体系等)
02.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
03.商业银行运营管理
04.商业银行管理
05.证券投资
06.金融机构与金融政策
其中01-03方向在经济学院培养;04-06方向在悉尼工商学院培养
指导教师:
经济学院:
01方向:殷凤、倪中新教授,桂詠评、黄学庭、祝波、王时芬等副教授。
02方向:应益荣、唐豪教授,李武、赵贞玉、杨奇志等副教授。
03方向:王国松教授,李双、朱立芬、唐葵等副教授。
以及金融行业兼职导师20名。
悉尼工商学院:
何众志教授、李双副教授、毛雁冰副教授、李文宏副教授、方慧副教授、计志英副教授、吴军副教授的、贾利军博士等多位导师。
招生人数:67(经济学院)+21(悉尼工商学院)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303数学三
4.431金融学综合
5.国际金融实务(经济学院复试科目)或货币金融学(悉尼工商学院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人员。
025400国际商务
本硕士点依托的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工商管理(MBA)授权办学点。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研究资源丰富,专职教师近60%拥有高级职称,正教授9人,副教授10人;专职教师近70%具有博士学位,31%具有实践经验,多人有海外留学背景。本专业教师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上海市地方以及企业委托项目,有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此外,本硕士点聘请了企业、政府等实务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7人担任兼职导师,拥有多个实习基地。
上海大学国际商务硕士专业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培养胜任在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通晓现代商务基础理论,具备完善的国际商务知识、国际商务分析与决策能力,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实践技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专门人才。本专业将把职业伦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有道德、有修养、能负责的公民和专门家。
本专业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论文撰写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在修满学分、完成国际商务专业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后,可获得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突出实践教学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吸收国际商务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确保一定的实践环节学时数和学分。
研究方向:
01.国际商务环境
02.国际贸易(含营销)
03.企业跨国经营
指导教师:
01方向:唐豪、王建华、何树全等教授,董勤、程铭等副教授;
02方向:沈瑶、殷凤等教授,孙赫、杨玲等副教授;
03方向:董有德教授,韩太祥、马丽娟、王学斌、詹宇波等副教授,
以及实务部门兼职导师15名。
招生人数:3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303数学三
4.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
5.国际商务理论与政策(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欢迎有志于从事国际商务领域工作的人员报考。
035101法律硕士(非法学)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是以特定法律职业为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以及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等方面需要的高层次的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人才及管理人才。
上海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上海大学法学院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法律金融学、知识产权管理等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一支以全国著名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高层次人才为骨干,梯队结构合理、教学和司法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一、培养目标
上海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针对我国,尤其是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同时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和实务经验,能够独立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招生人数、学制、学费
我校2016年拟招收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55名,学制3年,学费20000元/年,面向全国招生。专业代码: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
三、入学考试
1.考试科目
“法律硕士联考”的初试科目共四门:
法律硕士(非法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98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④498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
2.初试
初试时间在2016年1月(具体日期以教育部的通知为准),地点由各报名点指定。参考书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
3.复试
复试时间约在2016年的4月上旬进行,实行差额复试,复试人数一般为计划招生规模的120%左右。复试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外语(包括笔试、听力和口语)及综合能力。复试方式为面试与笔试相结合。复试的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
四、资格审查与体检
我校将在考生复试报到时对其学历证书、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审查,不符合报考资格者不予复试。考生复试时应按我校规定进行体格检查,具体要求见我校复试通知。
五、录取
为了录取适合读法律硕士并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的考生,我校将根据“德、智、体全面衡量,宁缺毋滥,保证质量”的原则,综合考察考生的整体素质,择优录取。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法律硕士录取类别为:自筹经费(培养费自负)或委托培养(培养费由委托单位负担)。
六、户口及档案关系
在学期间,委托培养研究生不调档,不转户口,毕业后回原单位或委培单位工作;自筹经费脱产班的研究生,其户口、人事档案和党团组织关系转到上海大学,毕业后按国家就业政策进入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人事档案不转入我校的考生,只能录取为委托培养研究生。相关情况须在复试时以书面形式向研招办说明。
七、联系方式
1.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电话:(021)66133763传真:(021)66132245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A楼420室
邮政编码:200444
2.上海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教育中心
电话:(021)66136356(传真)
网址:http://www.law.shu.edu.cn/E-mail:jiangxiaoshuang8@163.com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BJ202室
邮政编码:200444
035102法律(法学)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是以特定法律职业为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以及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等方面需要的高层次的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人才及管理人才。
上海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上海大学法学院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法律金融学、知识产权管理等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一支以全国著名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高层次人才为骨干,梯队结构合理、教学和司法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一、培养目标
上海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针对我国,尤其是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同时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和实务经验,能够独立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招生人数、学制、学费
我校2016年拟招收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25名,学制2年,学费22000元/年,面向全国招生。专业代码:法律硕士(法学)035102。
三、入学考试
1.考试科目
“法律硕士联考”的初试科目共四门:
法律硕士(法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97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④497法硕联考综合(法学)。
2.初试
初试时间在2016年1月(具体日期以教育部的通知为准),地点由各报名点指定。参考书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
3.复试
复试时间约在2016年的4月上旬进行,实行差额复试,复试人数一般为计划招生规模的120%左右。复试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外语(包括笔试、听力和口语)及综合能力。复试方式为面试与笔试相结合。复试的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
四、资格审查与体检
我校将在考生复试报到时对其学历证书、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审查,不符合报考资格者不予复试。考生复试时应按我校规定进行体格检查,具体要求见我校复试通知。
五、录取
为了录取适合读法律硕士并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的考生,我校将根据“德、智、体全面衡量,宁缺毋滥,保证质量”的原则,综合考察考生的整体素质,择优录取。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法律硕士录取类别为:自筹经费(培养费自负)或委托培养(培养费由委托单位负担)。
六、户口及档案关系
在学期间,委托培养研究生不调档,不转户口,毕业后回原单位或委培单位工作;自筹经费脱产班的研究生,其户口、人事档案和党团组织关系转到上海大学,毕业后按国家就业政策进入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人事档案不转入我校的考生,只能录取为委托培养研究生。相关情况须在复试时以书面形式向研招办说明。
七、联系方式
1.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电话:(021)66133763传真:(021)66132245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A楼420室
邮政编码:200444
2.上海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教育中心
电话:(021)66136356
网址:http://www.law.shu.edu.cn/E-mail:jiangxiaoshuang8@163.com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BJ202室
邮政编码:200444
035200社会工作
专业社会工作硕士(MSW)系国际通行的专业硕士学位,旨在培养社会工作的实务人才。本系MSW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能够熟练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充分掌握和熟悉我国社会政策以及社会服务机构运作过程,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管理和研究能力,并能够努力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实务型高级专业人才。
本系MSW专业学位教育的内容划分为三大板块,包括课程、专业实习、论文等。学员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可按学位申请程序申请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方向:
01.公共卫生与健康社会工作
02.社会政策及其评估
03.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指导教师:
李友梅、张文宏、仇立平、张钟汝、范明林、刘玉照、耿敬、彭善民、陆小聪、翁定军、张海东、孙秀林、杨锃、阳方、汤艳文、袁浩、华红琴、王亚芳、程明明、刘春燕、金桥、沈瑞英、钱海梅、杨红伟、盛智明、黄苏萍、陈蒙。
招生人数:4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331社会工作原理
4.437社会工作实务
备注:
1.实行弹性学制,上课时间和地点根据考生性质作相应安排,在职者主要在周末或节假日进行。
2.学习年限2—4年。应届毕业生可享受奖学金资助性减免。
045300汉语国际教育(一)
上海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国际交流资源丰富,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已经在美国、爱尔兰、土耳其和泰国开办4所孔子学院,每年派遣20名左右研究生出国工作,担任汉语教学志愿者。
上海大学中文系成立于1979年。从1997年开始即设有对外汉语专业,到2001年上海市教委正式批准设立,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积累了比较丰硕的、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实践性、国际化、复合型、高规格的办学特色。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上海大学文学院从2011年起,招收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生。
“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ofTeachingChinese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简称MTCSOL。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既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又要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同等条件下,复合型人才优先考虑录取。
研究方向:
01.汉语国际教育
招生人数:3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54汉语基础
4.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5.面试:普通话、英语口语、综合素质和教师潜质(复试科目)
备注:
联系方式:上海大学中文系办公室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021)66133310
045300汉语国际教育(二)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以培养国际汉语教师为主要目标。面向世界各国高水平汉语教师的需求,培养精通汉语言知识与技能、熟悉了解中国文化、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本专业旨在培养既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又掌握坚实的汉语言理论基础、中国文化知识和技能,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复合型人才。
国际交流学院是上海大学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窗口,积极实践国际化发展战略,以推动留学生事业发展为抓手、以海外孔子学院建设为平台,本着“交流、融合、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发挥自身的核心优势,努力构建教学、科研、学科发展的良好环境。目前,上海大学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在美国、爱尔兰、土耳其、泰国和巴林开办了5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办公室(与国际交流学院合署)负责协调工作,海外孔院为研究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基地。
从2003年起,学院开始招收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生,目前设汉语言文化和经贸汉语两个模块。学院拥有一支长期进行留学生教学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钻研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且绝大多数教师具有海外教学经验;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的跨学科要求,国交学院的教师专业结构分布合理,语言学专业19人,文学、文化专业8人,在语言学理论、第二语言教学与习得理论、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中外文化比较等领域有较深入研究。
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热爱中国语言和文化,有志于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和中外友好交往工作的人员。
学习方式与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
研究方向:
01.通用汉语国际教育
02.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03.汉语国际教育测试
指导教师:
国内导师:姚喜明教授、曾桂娥副教授、常峻副教授、吴卸耀副教授、倪兰副教授、张少云副教授、朱焱炜副教授等。
海外导师:唐力行(美国纽约大学教授)、修华静(美国肯塔基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阚怀未(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普吉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刘义(土耳其海峡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杨淑芬(美国密西西比大学中文旗舰项目负责人)、沈睿(美国莫豪斯大学中文项目负责人)、王怡(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普吉校区中文系主任)等。
招生人数:3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54汉语基础
4.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5.面试:普通话、英语口语、综合素质和教师潜质(复试科目)
备注:
联系方式: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招生办公室
地址:上海市闸北区延长路149号
邮编:200072
电话:(021)56331839;56331820
传真:(021)56333187
电子邮件:cie@mail.shu.edu.cn;apply1@oa.shu.edu.cn
网址:www.cie.shu.edu.cn
055101英语笔译
翻译硕士(MTI)是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我院翻译硕士教学采用互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项目翻译、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学员应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可申请学位论文的写作。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程序申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的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
研究方向:
01.英语笔译(文学翻译;应用翻译;典籍翻译;商务翻译;口译)
指导教师:
朱振武、傅敬民、周平、谢之君、庞好农、肖福寿、唐青叶、冯奇、庄恩平、尚晓进、王晓元、朱巧莲、张强等。
招生人数:8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11翻译硕士英语
3.357英语翻译基础
4.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5.英汉互译(复试科目)
备注:
只招收本科毕业生。
055105日语笔译
日语翻译硕士(MTI)旨在培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日语笔译人才。
日语翻译硕士教学采用互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项目翻译、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运用日语系丰富的实习基地优势,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应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可申请学位论文的写作。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程序申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的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
研究方向:
01.日语笔译(文学翻译;商务翻译;会务翻译;典籍翻译)
指导教师:
董永杰、张秀敏、余弦、王颀、赵莹波、李晓光、常志斌、周萍等
招生人数:1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13翻译硕士日语
3.359日语翻译基础
4.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5.日汉互译(复试科目)
备注:
只招收本科毕业生。
055200新闻与传播
上海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国家2006年设立的,现有教授13名,兼职教授23名,副教授1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20名,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30多名。目前共承担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项目5项,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保持学术交往,互派学生和老师。本学科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6项。
研究方向:
01.全媒体新闻
(该方向在注重融合媒体新闻生产的基础上,分为印刷媒体新闻、广播电视新闻、新媒体新闻三个专业分支)
02.策略传播
(该方向在注重艺术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分为广告、会展、公共关系三个专业分支)
指导教师:
教授:郑涵、戴元光、吴信训、张敏、许正林、张祖健、薛中军、李建新、沈荟、王晴川、赵士林等。
副教授:、赵为学、黄建新、陶建杰、张斌、郜明、孔秀祥、龙景、尤游、吴小坤等。
招生人数:6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或203日语
3.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4.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备注:
1.在职人员面试时需提交已发表的新闻作品3-5件,或策略传播策划案1-2件,或调研报告1-2件,或其它研究成果1-2件。
2.联系人:蒋安联系电话:021-56333674
085201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依托机械电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重点建设项目。
本学科围绕国家、地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需求,积极探索高技术研究与先进适用技术开发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并举的学科建设方针,研究项目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科工委和企业的委托等,年均科研经费约3000多万,多项研究项目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本领域点依托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上海大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机电一体工程中心、上海市机器人研究所、上海大学微机械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上海大学电子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各专业研究室等。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方向围绕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中的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检测与控制、制造工艺和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过程管理与系统集成等,开展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学习与研究,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广阔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应用开发、制造企业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机电一体化系统,机器视觉检测及伺服控制,先进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工程,企业信息化及管理,包装工程技术,工业设计技术与应用等。
机械电子工程方向集机械、电子、液压、气动等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检测、传感等技术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学科,着重培养既有扎实的机电工程基础知识,又掌握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理论的机电系统集成技术,造就能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研究、开发及应用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机械电子工程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先进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研究,工厂自动化及应用工程研究,基于精密技术的微机电系统研究,机电一体化装置与工程研究,检测与传感技术,机械振动分析及智能控制,计算机图像和虚拟现实技术,机电与流体智能测控技术等。
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以国际研究水平的前沿理论和尖端技术为发展目标,体现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内容。培养学生不仅通晓机械方面的专门理论,而且掌握现代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技术。通过学习和研究,可获得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高等学校教学和选择多种工作的能力。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转子系统的润滑理论与轴承技术、密封技术,智能支承技术及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法,机械工程现代设计方法和可靠性工程研究,机械的强度和安全断裂分析研究,摩擦学设计与测量技术,现代工业工程,润滑工程与润滑化学,半导体及平板显示装备与工艺等。
精密仪器及机械方向集精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光学工程与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性学科。所设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具备在上述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研究方向研究力量雄厚,为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属上海市重点学科,并获得"211工程"重点建设。本学科长期从事精密机械设计与机构优化、现代光电测试技术、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微机械与特种机器人技术等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各类基金研究课题,并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先后获包括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多项各级各类科技奖励。精密仪器及机械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精密仪器及机械的现代设计方法,现代测试与传感技术,微机械与特种机器人技术等。
研究方向:
01.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02.机械电子工程
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4.精密仪器及机械
指导教师:
01研究方向:屠大维教授、李明研究员、鞠鲁粤教授、李朝东教授、何永义研究员、赵翠莲研究员、周传宏研究员、邢科礼研究员、刘建影教授及副教授24名;
02研究方向:钱晋武教授、刘亮教授、蒋蓁研究员、谈士力教授、罗均研究员、谢少荣研究员、刘树林教授、周晓君教授、陆利新研究员等30多名正副教授;
03研究方向:阚树林教授、陈晓阳研究员、王小静研究员、张建华研究员、沈学瑾教授、张钢研究员及14名副教授;
04研究方向:于瀛洁教授、吕丽军教授、郭红卫教授、王志明教授、程维明教授等正副教授共10余名。
招生人数:9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302数学二
4.914机械原理与设计(专)(02、04研究方向)或915电子技术与控制工程(专)(02、04研究方向)或916机械设计(专)(01、03研究方向)或917控制工程基础(专)(01、03研究方向)
5.机电综合(复试科目)(02、04研究方向)或机械原理(复试科目)(01、03研究方向)或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复试科目)(01、03研究方向)
085204材料工程(一)
本专业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是上海大学首个教育部、财政部资助的第一类特色学科,获教育部211工程、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教育高地"等建设项目资助,拥有国内一流的金属材料测试与分析研究装备。
本专业目前承担着国家863、973和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多项,以及四十多项横向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汽车用材料、工模具材料、高性能钢铁材料、非晶及纳米材料、新型铸造合金等材料,以及磁性材料、能源材料等功能材料,以材料的微结构分析、强韧化处理技术、凝固技术、塑性成型技术、铸造技术、材料表面改性及合金化、材料集成计算方法等为主要研究方向。
本专业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上汽、一汽、宝钢、鞍钢、攀钢等大型企业有着广泛的产学研合作,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场所。本学科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等单位联合成立了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上海汽车总公司及其所属的公司联合成立了汽车金属材料研究工程中心、汽车用钢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与宝山钢铁股份公司确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本专业课题研究与上海市的支柱产业密切联系,也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就业面,主要就业于汽车、钢铁、机电、家电、贸易等行业,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材料工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研究方向:
01.工模具材料及其表面技术、汽车用金属材料(钢板、铝合金、结构钢)、材料合金设计与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高性能金属材料、金属热加工及其数值模拟。
02.薄膜电子材料、信息功能复合材料、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智能材料与系统、纳米材料与器件、先进陶瓷材料、能量转换材料。
03.金属材料的精炼、熔体处理和分析、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加工过程中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电磁场在材料加工制备过程中应用。
04.高性能先进工程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以聚合物分子设计与合成、高性能高分子工程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光、电、磁、催化、仿生等特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及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
05.核反应堆结构材料、碳/碳复合材料以及特种纤维材料、非晶合金材料、新型特殊钢及高温合金、材料制备新工艺以及材料在信息、能源、结构、腐蚀与防护等领域中的应用。
指导教师:
周邦新院士、孙晋良院士、丁伟中、鲁雄刚、任忠鸣、翟启杰、张捷宇、李麟、邵光杰、吴晓春、韦习成、张恒华、朱丽慧、杨弋涛、史文、鲁晓刚、陈业新、董远达、李爱军、李谋成、李瑛、刘文庆、吕战鹏、沈嘉年、王刚、王均安、肖学山、徐晖、赵世金、罗宏杰、高彦峰、赵景泰、施思齐、骆军、卞建江、陈益钢、程晋荣、施鹰、王林军、夏义本、杨秋红、朱玉斌、操光辉、邓康、洪新、李重河、汪学广、尤静林、钟云波、高玉来、李喜、张阿方、刘引烽、尹静波、郭强、刘丽、程晓英、姚美意等正副教授118名。
招生人数:4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302数学二
4.01方向:921材料科学基础(专)
02方向:922物理化学(二)(专)或923普通物理(二)(专)
03方向:921材料科学基础(专)或922物理化学(二)(专)或923普通物理(二)(专)
04方向:922物理化学(二)(专)
05方向:921材料科学基础(专)或922物理化学(二)(专)
5.01方向:材料工程基础(固态相变或金属材料学或材料力学性能)
02方向:固体物理或量子力学或无机化学
03方向:材料科学基础或物理化学或金属材料学
04方向:高分子综合知识
05方向:固体物理或材料科学基础或物理化学
备注:
本专业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
联系人:
01方向:闵永安56334194mya@staff.shu.edu.cn
02方向:张文竹66132031shuemat@oa.shu.edu.cn
03方向:钟云波56336048yunboz@staff.shu.edu.cn
04方向:孙莺66138063polymer@oa.shu.edu.cn
05方向:姚美意021-56338586yaomeiyi@shu.edu.cn
林根文021-56331537gwlin126@126.com
085204材料工程(二)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是于2014年新成立专业性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下设有材料计算与数据科学中心、材料制备科学与表征技术研究所、智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等二级机构。研究院拥有一批学术思想活跃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含兼职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以及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研究院在集成计算与材料设计、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基于材料基因组思想的理论-计算-表征-性能的集成式材料研究新方法探索,开展多尺度材料计算在材料性能优化与调控中的应用研究,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材料加工过程及服役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等方向科学研究。研究院坐落于花园式现代化校区上海大学校本部东侧,桃浦之畔,规划有一万五千余平米的研究院科技园区,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是有志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优秀学子深造成才的理想场所。
材料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高峰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我校"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本学科侧重于基于材料基因组思想的计算-制备-表征-服役和失效-应用-数据科学集成的全链条研究模式,期望实现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领域的深度交叉和融合,带动材料科学研发进入理性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轨道,完全革新传统材料科学的研发模式,从而加速材料研究的创新进程,并建立特色数据库和知识库为材料设计服务,实现从“实验寻优”向“系统寻优”转变,并培育材料(材料基因)方向国际化的复合人才,服务上海战略新兴产业,服务上海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本专业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有着广泛的产学研合作,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场所。
研究方向:
01.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
02.电流变液材料
03.热电材料
04.节能材料
05.结构与功能材料的微结构关系及演化规律
指导教师:
陈立泉、罗宏杰、张文清、顾辉、施思齐、王德宇、郭炳坤、杨炯、邢娟娟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302数学二
4.922物理化学(二)(专)或923普通物理(二)(专)
5.固体物理(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在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培养。
2.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www.mgi.shu.edu.cn085207电气工程
本领域针对能源、电力、汽车、仪表等行业的电力传动和变换控制问题,研究方向覆盖了电机设计、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应用电子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本领域已建成上海市重点学科,是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二级学科博士点,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上海大学-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上海电气集团)等上海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实验设备和仪器先进,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
本领域所设课程反映当今电气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应用趋势,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并具有在相关领域内进行研究开发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本学科师资队伍雄厚、学科梯队完整,长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和教委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企业合作科研项目等几十项。
研究方向:
01.新型电机设计及应用
02.智能电器设计及应用
03.电力电子功率变换技术
04.电力传动控制系统
05.电动汽车电驱动技术
06.新能源发电及其并网技术
07.现代电力系统优化及运行
08.控制系统的故障分析与诊断
09.机器人伺服驱动技术及应用
10.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11.新型储能及变换技术
指导教师:
黄苏融教授、章跃进教授、冉峰教授、徐美华教授、张琪教授、胡越黎教授、邹斌教授、张少华教授和20余名副教授及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
招生人数:2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302数学二
4.918电路(专)
5.模拟与数字电路(复试科目)
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
本专业是国家第一批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招生和培养专业,主要研究领域有:数字通信与接入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与传输技术、光纤通信、宽带无线通信、多媒体通信及终端技术、光纤器件、光纤传感网络、微带天线、微波毫米波电路与微波输能、嵌入式与片上系统(SOC)、医学电子学与信息系统等。
本专业是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研究生层次专业,是上海市教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上海市专业学位实习基地,并与中国电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努力。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建有通信、电子、信息类培训实验室,拥有开展电子与通信工程研究所需的成套精密实验仪器设备。
本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以及反映本领域行业特点的企业课程。本专业培养目标是使研究生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依托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具有产品研发能力和解决生产一线科技问题能力的电子通信行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研究方向:
01.宽带接入网
02.特种光纤及光通信和传感技术应用
03.通信信号处理与传输
04.视音频技术与安全保障
05.有线与无线接入技术的融合
06.微带天线理论与应用
07.微波介质测量
08.微波毫米波电路与微波输能
09.微波遥感
10.嵌入式与片上系统(SOC)
11.数字媒体系统
12.医学电子学与信息系统
招生人数:9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302数学二
4.912模拟电子技术(专)
5.通信原理(复试科目)
085209集成电路工程
本工程领域培养专业依托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仅十余年来获得了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投资及"211工程"建设资助,设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等硕士点,材料学博士点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微电子器件及相关材料制造等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本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微电子器件及集成电路的制造、测试、封装、材料与设备;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新型显示技术与应用集成等多个方向,是一个集集成电路、器件物理、微电子材料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该工程领域目前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市部委级课题,并注重与企业的广泛联系,已与Intel、中芯国际、宏力、华虹NEC、美国应用材料、上广电等多家国际知名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建有Intel-上海大学集成电路封装失效分析联合实验室,并受中芯国际等企业委托开展微电子相关领域的成人教育和人员培训工作。
本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开展能进一步满足上述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在职人员在职进修的迫切需要。
研究方向:
01.电子器件及集成电路的封装技术
02.电子器件及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
03.电子器件及集成电路的测试与失效分析
04.光电子材料及器件集成化
05.微、纳电子材料及器件集成化
06.信息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
指导教师:
王林军、陈益钢、沈悦、李冬梅、闵嘉华、朱文清、赵岳、徐闰、曹萌、张继军、黄健、杨伟光等正副教授15余名。
招生人数:1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302数学二
4.923普通物理(二)(专)
5.量子力学或固体物理(复试科目)
备注:
联系人:张文竹021-66132031shuemat@oa.shu.edu.cn
085210控制工程
本领域针对电气、仪表、冶金、能源等行业的自动化测控问题,研究方向覆盖了控制、检测、优化、建模、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到高技术发展的不同层次,既有学科前沿又有应用热点。本学科点已建成上海市重点学科,是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的上海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英科学桥能源与自动化联合实验室,以及上海大学-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上海电气集团)、上海大学-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隶属宝钢集团)等上海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实验设备和仪器先进,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
本学科是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单位等,全国嵌入式仪表及系统技术分会、全国生命系统建模仿真专委会等国家二级学会的挂靠单位,近年来成功组织了AsiaSim2012&ICSC2012、LSMS&ICSEE2010、ICIC2008、LSMS2007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具有良好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平台。
本学科所设课程反映当今国际上自动化与信息处理领域的最新发展水平和趋势,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控制、检测、优化、智能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和系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具有在学科相关领域内进行研究开发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本学科师资队伍雄厚、学科梯队完整,长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和教委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其他横向协作项目等几十项。
研究方向:
01.控制工程技术及应用
02.电站与电网监控优化技术
03.图像及语音处理技术及应用
04.先进检测与自动化装置
05.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
06.仪器仪表测控系统
07.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
08.嵌入式智能系统
09.无损检测与故障诊断
10.新能源并网技术
11.汽车电子
12.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指导教师:
费敏锐教授、李斌教授、朱晓锦教授、马世伟教授、秦霆镐教授、付敬奇教授、刘廷章教授、张少华教授、王冰教授、邹斌教授、贾立教授、彭晨教授、杨帮华教授和20余名副教授及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
招生人数:4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302数学二
4.919自动控制理论(含经典和现代)(专)或920模拟与数字电路(专)
5.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和C语言)(复试科目)
085212软件工程
上海大学软件工程领域硕士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办[2002]25号文件批准的国内首批软件工程硕士点之一。本专业领域研究方向紧密联系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计算机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与应用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计算机学院是在钱伟长校长亲切关怀下成立的上海市高校中第一个计算机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88年的上海工业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和上海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联合而成立。学院院长由著名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三立教授担任。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含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授予点。1990年以来,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连续四次被上海市列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计算机学科被学校列为"211工程"重点发展学科。本专业紧密联系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开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格计算、高性能计算与并行处理、软件工程、软件方法学、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安全等。
学院研究力量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在计算机系统集成、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智能信息处理、高性能计算和容错计算以及网络与多媒体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卓著。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多次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经费充裕。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14人,包括教授19名(其中博导11名),副教授30名。目前每年招收本科生270多名、硕士研究生140多名、博士研究生10多名,在有关研究方向上联合培养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还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签有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每年有十多名在读研究生被推荐出国攻读学位。
本专业领域学生所设课程反映计算机学科的各个领域的当前国内外先进水平,旨在使学生具有扎实和宽广的软件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独立进行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良好,就业范围广阔,能适应计算机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和项目管理等与计算机相关的各种工作。在高新企业、外资企业和软件公司,以及各大、中、小企业的IT部门,银行、金融行业的数据中心,政府部门、机关和学校的信息中心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工作。
研究方向:
1.软件架构与设计
2.软件评测与过程控制
3.计算机辅助设计
4.电子商务
5.系统集成和项目管理
6.信息系统管理与技术支持
7.数据库
招生人数:2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913操作系统与数据结构(专)
5.C++程序设计(复试科目)
备注:
联系人:计丽莉电话:021-66135529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网址:Http://www.cs.shu.edu.cn 085213建筑与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专业学术硕士研究生着重研究解决建筑、桥梁、道路、隧道、地下及水工等结构分析和设计的基础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国家和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在民用及工业建筑、桥梁隧道、灾害预测防治、结构修复与加固、港口工程、再生建筑材料及近代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等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丰富科研成果。
在学科带头人叶志明教授的带领下,土木工程系现拥有“结构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在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结构抗震减震及控制、风工程、饱和/非饱和土的基本特性及理论模型、岩土结构变形机理及加固技术、港口工程与水工结构、混凝土及钢结构、地下空间结构和土木工程材料等领域有着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拥有多名高声誉专家学者,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如美国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加拿大UniversityofManitoba、英国AstonUniversity、UniversityofExeter、澳大利亚UniversityofNewcastle和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等)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多项合作研究项目。挂靠土木工程学科的上海大学-上海城建(集团)公司建筑产业化研究中心牵头成立了“上海建筑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加强建筑信息化和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科研团队;依托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形成核反应堆抗震研究和技术服务科研团队以及依托上海地下空间设计研究院,形成基于BIM平台的建筑结构全寿命分析与设计科研团队。
结构工程学科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年青化、研究力量强的学术团队,若干教授在相关领域享有很高学术声誉。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教授13名,副教授(副研究员)13名,其中,洪堡基金归国人员1人,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2人。另有高级实验师3人、博士2人,形成了精教学、善科研的“双高型”师资队伍。学科拥有集教学与科研一体的实验室和若干结构分析软件,其中部分实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三年中土木工程学科科研人员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333篇,三大检索论文212篇次。科研立项数共计63项,科研经费进帐总金额1900余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纵向项目25项,纵向经费760余万元。申请专利、著作权38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登记等16项,同时,出版教材、著作及规范规程4部。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若干项。这些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建筑与土木工程相关行业的实际工程,获得较高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为相关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相互统一、相互支撑与促进,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和国家精品教材等,现拥有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和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依托上海城建集团、上海市闸北区房管局、上海上大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土建甲级)、上海真迪土木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等实践基地,本科学硕士研究生强调专业理论与应用实践的结合,以重要的实际工程为背景,结合工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技术及其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着重培养研究生独立解决和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使研究生具有广博的专业理论基础及一定的工程应用经验,最大限度地开拓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方向:
01.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
02.结构抗震与减震及其设计研究
03.结构优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可视化研究与应用
04.结构振动控制及应用
05.钢结构分析及设计
06.城市道路与桥梁设计理论及方法
07.港口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及应用
08.城市防灾减灾及施工技术研究
09.桥梁、隧道的性能分析及其设计、施工
10.土工合成材料及加筋土结构应用
11.地基处理技术
12.建筑物及地下结构的加固理论与设计
13.桩-土及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研究及应用
14.土木工程材料断裂损伤、裂缝控制及其应用
15.新型生态型道路材料的研究及应用
16.再生混凝土集料稳定碎石研究及应用
17.BIM与建筑信息管理技术
指导教师:
叶志明教授、夏小和教授、徐旭教授、周文波教授、杨骁教授、张孟喜教授、朱杰江教授、李春祥教授、孙德安教授、姚文娟教授、刘文光教授、徐金明教授、彭妙娟教授、秦爱芳教授、孙家瑛教授及16名副教授和副研究员等及相关企(事)业校外导师等。
招生人数:4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302数学二
4.935结构力学(专)或936材料力学(专)
5.专业英语,混凝土结构和土力学(复试科目)
6.材料力学,工程结构抗震(同等学力考生和跨专业考生加试科目)
085216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学科是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点,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是由上海大学环化学院与上海城市投资总公司、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华谊集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具有研究、开发、应用、管理等能力的化工环境复合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本学科领域以环境化工、绿色化工技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清洁能源与工业催化技术为重点发展方向,其中设有射线应用研究所、绿色化工与清洁能源研究所和上海城市矿产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同时拥有先进的分析与检测仪器和设备。目前有教授20位,博导9位、副教授20位。近些年来,本学科领域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并具有在学科相关领域内进行研究开发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本学科领域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绿色化工、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生态设计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从事环境化工污染控制、化工产品研发设计、行业运营管理与服务和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应用技术人才。
研究方向:
01.环境化工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
02.绿色化工生产技术
03.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04.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05.催化技术与清洁能源
06.辐射化学与技术
07.合成化学与产品
08.精细化工
指导教师:
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钱光人教授、陈志文教授、焦正教授、陈捷教授、王勇教授、曹傲能教授等20余名正副教授。
招生人数:14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302数学二
4.924化工原理(专)或925分化析学(专)或926物理化学(专)
5.综合专业知识(复试科目)
085229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教育部创新团队。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是由上海大学环化学院与上海城市投资总公司、上海环保局、上海市容环卫局等主管部门和大型企业集团紧密合作,依托上海城市矿产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共同培养具有研究、开发、应用、管理等能力的环境工程复合型技术及管理人才。
本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学生具有环境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环境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进行环境工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和管理的应用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
研究方向:
01.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
02.污染辐射控制原理与方法
03.毒害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殊处理技术与原理
04.水污染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
05.生态修复技术
06.环境污染健康
指导教师:
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钱光人教授、焦正教授、刘晓艳教授、何池全教授、丁国际教授、胡雪峰教授等。
招生人数:2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302数学二
4.927环境化学(专)或925分化析学(专)或926物理化学(专)
5.综合专业知识(复试科目)
085231食品工程
食品工程主要关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加工工艺对食品营养的影响、生物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等方面。研究内容包括加工过程中食品化学成分及品质的变化;食品质量检测与分析;天然资源的利用;食品安全控制;食品营养与功能因子等重要内容。
该专业通过与企业联合,意在培养学生食品安全、规模效益、科技创新、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的新理念,使其掌握食品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运用先进技术、方法解决食品工程领域问题,能独立担负食品工程领域的技术革新、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食品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
生命科学学院食品工程专业现有7个相关的实验室,拥有一支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6名教授,11名副教授,90%以上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多数教师具有企业实践经验。近五年来,先后承担了省部级及以上项目36项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19项;科研成果转让5项;科研成果被转载引用次数达5000次;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国内重要学术刊物125篇,国外重要学术刊物175篇,被SCI、EI、ISTP收录172篇。除此之外,该学科与光明乳业、上海冠生园集团、雨润集团等11个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可提供研究生实践基地。也将聘请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企事业人员兼职硕士导师,为研究生的实践环节的培养提供了更充足的保障。
研究方向:
01.食品生物技术(包括:食品酶工程、食品基因工程、食品微生物学等理论与技术)
02.食品营养与功能性食品开发
03.食品加工与贮藏
04.食品分析与检测
05.食品分离与重组新技术
06.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
指导教师:
陈沁、翁新楚、宋任涛、高旻天、陈付学、李根喜、陈宇光、高海燕、张娟、顾建明、万嗣宝、刘战民、廖鲜艳、黄俊逸、钮冰,企业导师若干。
招生人数:1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302数学二
4.928生物化学(专)
5.食品微生物学(复试科目)
085237工业设计工程
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研究生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侧重于工程应用。本专业为上海大学“卓越工程师、工业设计师”试点专业,在美术学院培养。本专业致力于培养懂技术、懂艺术,在产品设计方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敏捷的创意思维能力、熟练的设计与创作表现技能,懂得工业设计的商业流程及其团队合作精神,能够独立担负专业设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和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上海大学的试点项目,结合高级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在读工程硕士研究生期间,学生可学习中级和高级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参加相应资格认证考试。考试合格者:前者颁发“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级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部分课程参与国际合作,用英语教学。
研究方向:
01.产品设计
招生人数: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337工业设计基础理论
4.924工业设计产品表达(专)
5.产品设计、面试(英语、专业)(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学制三年。
2.考生可在全国各考点报名和考试。
3.咨询电话:021-66134153021-66133637-18联系人:芮希彦、王永红
085239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专业硕士点依托上海大学管理科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工程管理、企业管理、会计学等硕士点。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学科组合和人才培养方面,已形成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和自己鲜明的特点。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研究资源丰富,所有中、青年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多人有海外留学背景和博士后出站。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和上海市地方以及企业委托项目,有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
本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以及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发展的专业课。为实现项目管理者在项目的生命周期内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技能、技巧,以满足项目业主或投资者需要的目的。着力培养从事项目策划、评估、设计、运作、收尾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化高级管理人才,塑造未来的项目评估师、咨询专家、项目经理和计划经理等高素质人才。
研究生的培养方式:(1)定点项目(学生和导师一起确定项目)(2)双导师(除了学校的导师外,还有来自大型机构的高管担任企业合作导师)(3)实践学习(学生在合作导师的机构或指定项目中,参与实际应用项目,以确保学习的内容和实际工作甚至是未来毕业直接接轨)。
研究方向:
01.制造工程项目管理
02.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03.IT工程项目管理
04.环境与安全项目管理
招生人数:1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303数学三
4.911运筹学(专)
5.管理学(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欢迎有志于今后从事项目管理等领域工作的人员报考。
085240物流工程
本学科依托的上海大学管理学院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系、会计学系,信息管理系,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工商管理(MBA)授权点以及物流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硕士领域。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研究资源丰富,有正教授10人,副教授8人,中、青年教师近80%具有博士学位,多人有海外留学背景。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上海市地方以及企业委托项目,有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顶级管理期刊发表。
本专业注重对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开设课程包括本专业的主要基础理论课程以及反映本工程领域最新发展的专业课。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紧密围绕本学科所承担的国家、上海市以及各种企业委托项目,以实际工程为研究对象,确定学位论文课题。完成学业后,研究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和创新能力,可以胜任物流领域及相关领域的高级技术与管理岗位。
研究方向:
01.物流产业发展与政府政策
02.物流系统优化设计
03.第三方物流与供应链整合管理
04.企业物流战略的制定与流程优化
05.物流项目流程的设计与优化
06.物流绩效的标杆分析与管理
07.库存优化、运输优化
招生人数:24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303数学三
4.911运筹学(专)
5.管理学(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欢迎各类理工科学生报考,入校后应至少补习二门本专业本科生学位课程。
125100工商管理(二)
本专业主要依托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拥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企业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会计、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点,具有一支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全职教师7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0人,40%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教育和工作背景。2010年以来主持完成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以及政府、企业委托项目,有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本专业在汲取国际先进的MBA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全人教育;培养目标: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领导力的商业精英;办学特色:全面发展、国际化、行动学习。注重对知识的系统把握与运用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本专业硕士培养方式:主要采取课堂学习、学术交流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招生人数:24
考试科目:
1.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2.204英语二
3.管理学(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在管理学院培养,欢迎有志于今后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人员报考。
125300会计(一)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科理论、实务及技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会计、财务管理人才,研究生毕业后能胜任各类大中型企业、各类金融机构、中外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的的会计、财务管理及审计等相关岗位工作。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目前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培养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与工商管理等二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会计学等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会计(MPAcc)、工商管理(MBA)、工程管理(MEM)、项目管理、物流工程五个专业硕士点。
作为上海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10)和上海市教委示范性实践基地建设(2011),本会计专业硕士立足于上海区域优势、着眼于会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逐步形成上海大学MPAcc特色品牌建设要求,大力引进培养师资队伍,强化“国际视野、专业基础、社会实践三维教育模式”的培养方案改革。自2010年以来,本专业点已经为上海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赢得企业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考生的极大关注。
管理学院会计学系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教授5人,副教授6人,中、青年教师70%以上具有名校博士学位,5人有海外留学背景和国外访问学者经历,7人具有三年以上实务界从业工作经验,以及自实务界的兼职指导教师40名。
依托管理学院学科布局优势,不断优化的师资队伍结构,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结合,以及对学生的高效管理,为会计硕士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研究方向:
01.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
02.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
03.管理会计与企业信息化
04.审计理论与实务
05.税制与税收筹划
招生人数:149
考试科目:
1.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2.204英语二
3.会计、财务管理等综合考试(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在管理学院培养,诚邀有志于今后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相关领域工作的考生报考。
125300会计(二)
悉尼工商学院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优秀的专业素养,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科前沿理论、实务及技能,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熟悉国际商业化环境下的商务、财务及法务惯例和规则,具备国际化商务能力的高层次会计人才。
悉尼工商学院在与悉尼科技大学长期合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国际教学资源和国际型师资,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学院在进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时注重兼职企业导师队伍的建设,以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企业导师通过课程定制、讲座、指导实习等方式参与学生培养,已经建设了一支30人左右的由国内外知名企业、金融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管构成的稳定的企业导师队伍。
研究方向:
01.国际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
02.国际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
指导教师:
方慧副教授、刘焱副教授、王妍玲博士、甘丽凝博士、程敏博士、倪栩博士以及来自实务界的兼职指导教师20余名。
招生人数:20
考试科目:
1.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2.204英语二
3.会计、财务管理等综合考试(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在悉尼工商学院培养,欢迎有志于今后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领域工作的人员报考,欢迎有实务经验的人员报考。
125500图书情报
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是国家新设置的专业学位之一,以图书情报工作和档案管理实践为导向,采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和专题研究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优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信息管理专门人才。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经过30余年的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以知名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并与上海地区图书、情报、档案实践工作部门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专业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实践部门兼职教授10人;建有“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上海市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30个教学实习基地和科研教学考察点。
研究方向:
01.图书馆
02.情报工作
03.档案管理
指导教师:
金波、吕斌、潘玉民、丁华东、李国秋、于英香、李红等教授,副教授16人以及实践部门兼职教授10人。
招生人数:50
考试科目:
1.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2.204英语二
3.文献检索(复试科目)
125600工程管理
本学科主要依托的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和信息管理系,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点、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学术型硕士点,拥有物流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硕士领域。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研究资源丰富,所有中、青年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多人有海外留学背景和博士后出站。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和上海市地方以及企业委托项目,有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本专业课程设置充分反映工程管理实践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突出工程与管理学科相结合。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和综合性。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项目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工程管理及相关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和创新能力,可以胜任工程管理领域及相关领域的高级技术与管理岗位。
本专业硕士培养方式:(1)定点项目(学生和导师一起确定项目)(2)双导师(除了学校的导师外,还有来自大型金融机构的高管担任合作导师)(3)实践学习(学生在合作导师的机构或指定项目中,参与实际应用项目,努力使专业硕士学习内容与未来实际工作尽可能接轨)。
研究方向:
01.工程建设安全与环境管理
02.工程质量管理
03.工程投融资与造价管理
04.工程项目风险分析
05.建设项目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
06.建设资源优化配置
招生人数:58
考试科目:
1.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2.204英语二
3.管理学(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欢迎有志于今后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人员报考。
135100艺术硕士
艺术硕士(MasterofFineArts,英文缩写MFA)旨在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艺术设计和创作能力的高层次、实践型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
(一)美术(专业代码:135107)
01.油画
02.中国画
03.雕塑艺术
04.版画
05.架上绘画材料研究与保护
06.艺术考古与文物保护
(二)艺术设计(专业代码:135108)
07.环境艺术设计(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设计、设施设计)
08.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品牌设计、文化设计、商业插画、动漫画)
09.壁画艺术设计
10.数码交互技术与表现
11.都市手工艺(玻璃、陶瓷、首饰、织绣、漆艺、综合材料)
12.会展艺术与技术
13.跨文化设计
14.创新设计
15.建筑艺术设计
16.城乡规划与设计
17.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包括数字内容设计、广告包装设计、交互艺术设计、游戏设计、会展设计等方向)
18.建筑与景观艺术设计(包括公共艺术与景观艺术设计、建筑艺术与室内设计、虚拟现实艺术设计等方向)
19.动画与数码影视(包括动画艺术创作、数码影视创作、数码影视特效等方向)
20.文化创意设计(文化创意产业、艺术经纪)
(三)电影(专业代码:135104),广播电视(专业代码:135105)
21.虚构类影视制作
22.非虚构类影视制作
23.数字多媒体艺术及技术实践
24.创意写作
指导教师:
美术学院:
01-04方向:章德明教授、姜建忠教授、黄阿忠教授、王孟奇教授、施大畏教授、杨剑平教授、张海平教授、王建国教授、王文杰教授、浦捷教授和副教授共34人。
05方向:章德明教授导师组。
07-12方向:田云庆教授、刘森林教授、何小青教授、杨清泉教授、罗林教授、王海松教
授、武云霞教授、李钢教授、汪大伟教授、黄建平教授、邹其昌教授、陈青教授、董卫星教授和副教授共33人。
13方向:汪大伟教授、董卫星教授等与法国教授合作教学,部分课程与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一起上课,全英文教学。
14方向: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对接创意产业中的城市公共艺术、都市手工艺工业、现代会展业人才培养需求、以班级制、导师组制、双导师制等创新模式探索MFA培养新途径。指导教师有:汪大伟教授、黄建平教授、陈青教授、陈平(女)教授、胡建君副教授、岑沫石副教授、郭新副教授,还有徐军、何根祥、顾斌、樊宏等企业、行业专家导师,校内外共20多位导师。
15方向:罗林教授、王海松教授、武云霞教授、李钢教授和副教授等。
16方向:刘勇副教授、孙玉副教授、李永浮副教授、林磊副教授等。
数码艺术学院:(17-20方向):
仲星明教授、翁剑青教授、江鸿樑教授、邹其昌教授、林采霖教授、张军教授和副教授33人。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21-23方向):
程波、聂伟、刘海波、葛颖、邢虹文、廖亮、陈晓达、舒浩仑、郑威等。
文学院:
06方向:张童心、罗宏才、吕建昌、曹峻、魏峭巍等。
24方向:葛红兵、叶辛、陈鸣、许道军、任丽青、吕永林等。
招生人数:美术学院:美术34名;艺术设计67名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电影29名;广播电视11名
数码艺术学院:艺术设计65
文学院:电影、广播电视(创意写作方向)12名
美术(艺术考古与文物保护):15名
考试科目:
A组:(在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培养)(01-05、07-16方向)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712专业创作(一)(专)(01-04方向)或713油画修复基础(专)(05方向)或714专业设计(专)(07-14方向)或715专业设计理论基础(专)(15方向、16方向)
4.930专业造型基础(专)(01-04方向)或931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专)(05方向)或932专业设计基础(一)(专)(07-14方向)或933专业设计基础(二)(专)(15方向、16方向)
5.美术复试科目:作品解析与创作,英语面试,专业面试
艺术设计复试科目:作品解析与设计,英语面试,专业面试
B组:(在数码艺术学院培养)(17-20方向)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或203日语
3.717专业理论及设计基础(专)
4.937专业创作(二)(专)
5.复试科目:专业复试(机考、笔试),英语、日语面试,面试。
C组:(在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培养)(21-23方向)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716影视制作基础(专):编导制作理论、电影史、影视概论等基础知识(按方向选做部分试题)
4.934影视制作实务(专):编导技巧、故事创意、故事板(分镜头)、场面调度、视觉风格、类型、市场定位、目标观众、营销策划等。(按方向选做部分试题)
5.复试科目:
笔试:编导制片策划文案写作
面试:作品阐述
D组:(在文学院培养)(06、24方向)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718艺术考古(专)(06方向)或719文艺理论基础(专)(24方向)
4.938文物与博物馆学(专)(06方向)或939创作(专)(24方向)
5.复试科目
06方向:笔试:文博综合
面试:考古文物与博物馆
24方向:笔试:剧本创作与策划文案写作
面试:作品阅读与阐释
备注:
1.本专业学制三年。
2.报考01-05、07-14方向的考生须报上海大学考点;报考15、16方向的考生可在全国各考点报名考试。
参加复试的考生资格审查时须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431室,提交5张以上个人具有代表性的创作作品照片或光盘。
3.报考05方向的考生,如有分析化学、材料学、博物馆学专业基础或大学本科期间曾修习基础化学、分析化学、材料学课程学分的考生,优先考虑录取。
4.报考17-20方向的考生须报上海大学考点;参加复试的考生资格审查时须到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提交5件以上本人原创作品光盘(标注姓名和报考专业)。
5.报考21-23方向的考生可在全国各地的报名点报名和考试,
6.报考21-23方向的考生接到复试通知后需提前提交作品,包括a.标准长度剧情片或剧本大纲;b.长度为30分钟左右的虚构类DV短剧或剧本大纲;c.纪录片长短篇幅不限,但不包括普通电视专题片和栏目片。
7.报考06、24方向的考生可在全国各考点报名考试。
8.咨询电话
美术学院:021-66134153021-66133637-18联系人:芮希彦、王永红
协同创新中心:021-60671311联系人:宓瑗琰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021-56333674联系人:洪代星
数码艺术学院:021-69982541联系人:刘德媛、孙维
文学院:021-66133632联系人:周薇聂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