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基础阶段对全知识点的复习和强化阶段的有针对性的复习,考生应该逐步接触真题和习题了。因此,对各个科目的经典题型的把握也很重要。
一、选择题
选择题在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试卷中所占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一,是分值较大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数量众多且各个科目都有所考察,故在此不方便举例。但总的来说选择题以识记和理解内容为主,需要考生在复习时对很多细致的知识点进行准确的掌握,不要避重就轻。
二、辨析题
辨析题通常以判断句式为主,且各个科目在不同年份都有考查。
例:2008年真题
48.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虽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2分)
通常将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称为认知的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化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3分)
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则称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3分)
【试题解析】:
(1)知识点:考查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主义派别中不同人物代表观点的细微差别。
(2)答题思路:列出两者的不同即可。
例:2007年真题
47.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
教学模式是指用于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在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一种范型。(若有其他合理的界定,亦可给分。)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所采取的方式。
教学模式具有概括化、理论化的特点,教学方法则具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特点。教学模式包含了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属于较高层次。
【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的掌握程度。设计该题主要考虑教学中学生不易把握这两个概念的实质,对它们之问的关系更不易理清。领会这两个概念,理解其问的关系对于掌握教学理论十分重要。教学模式是指用于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在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一种范型。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假设性和完整性。最早对教学模式作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学者乔伊斯、韦尔合著的《教学模式》,书中精选22种教学理论、学派计划,按其功能和方法论基础区分为信息、个性、社会交往和行为模式四类。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建立多种教学模式,以供教师按照实际情况选择、掌握、使用。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所采取的方式。也是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统称。教学模式包含了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属于较高层次。教学方法则具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特点,低于教学模式层次。三、简答题
简答题多以考查某一个知识点为主,也是各个科目的必考内容。
例:2009年真题
51.简述墨家教育的特色。
【参考答案要点】:
(1)代表农民与小工商业者、注重社会和生产实践的教育团体。(3分)
(2)以教育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手段。(3分)
(3)培养能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具有“德行”、“言谈”、“道术,二方面素质的“兼士”。(3分)
(4)注重科学技术和思维训练的教育内容。(3分)
(5)强调主动和创造的教育、教学方法。(3分)
【试题解析】考生若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者,可酌情给分。
四、分析论述题
分析论述题是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卷中分值最大的试题,每年每个科目基本都有一题,其中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是二选一。且近几年试题的阅读材料越来越多样化,阅读量也在增加,加大了考生对问题把握的难度。
例:2009年真题
54.评析下述案例中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师生关系。
某班有个名叫张亮的9岁小男孩,患有轻度小儿麻痹症,是全班捉弄的对象.他松不开夹克衫拉链,课间休息在操场上做游戏动作不协调,诸如此类的事情常使他遭到同学的取笑.每当张亮遭到嘲笑和捉弄,就会非常伤心,甚至上课时也会哭泣.
有一天,张亮没来上学.班主任华老师抓住这个机套,要求全班学生讨论一下班级里存在的这个严重问题.学生们听到老师说这是一个“问题”时,都感到十分惊讶,但他们还是围在—起展开了讨论.
华老师解释说:有的人得过某些病后,就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行动自如。我不知道,如果你们自己做不了一些事情,还被其他小朋友取笑,你们会是什么样子?
教室里一片安静.华老师说话的语气不愠不火,充满了关爱。
有个女孩开始说话了:“小明和小刚取笑张亮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难过。”
小明马上应道:“我不是想伤害他呀.”
讨论继续进行着,几乎每个学生都发了言.有些学生站在张亮的立场上看问题。冬冬说:“如果有人那样取笑我,我会很生气,很难过.”丽丽提出了“公平”问题:“那不公平——就像我们做游戏时那样,故意跑得那么快,而张亮没有办法跑快,我们是在作弊.”
这是一场充满感情的讨论,但华老师没有作任何总结就结束了。第二天,张亮回到学校,有好几个学生主动上前帮他拉夹克拉链.课间休息时,张亮和大家玩游戏,竞然赢了三回.日子一天天过去,取笑人的现象再没有发生。
【参考答案要点】:
(1)在此案例中,华老师组织了多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如:给学生讲解小儿麻痹症患者动作困难的原因,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受残疾人的处境和心情,启发学生改正取笑、捉弄残疾同伴的习惯,学会理解、同情、善待弱小。(10分)
(2)华老师配合使用了多种方法教育学生。第一,说理教育的方法。她向学生具体解释了张亮动作笨拙的原因,但没有直接对学生采取道德劝诫,而是循循善诱。第二,移情理解的方法。华老师鼓励和启发学生站在张亮的立场看问题。第三,课堂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10分) (3)课堂中呈现出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华老师发现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运用权威教训学生,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而是运用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解决问题。(10分)
【试题解析】:每点答对概括性的说明给5分,阐述视准确、充分的程度再酌情给1-5分;考生的回答若与上述要点不完全一致,但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在四个科目中,中外教育史一直没有突破比较式的提型。
例:2007年试题
56.请以下述材料为背景,叙述晏阳初和梁漱溟所提出的乡村教育方案,并比较他们乡村教育理论的异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了以改革农村和农民现状为宗旨的乡村教育运动,不少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晏阳初认为:中国乡村存在四大基本问题,即愚、穷、弱、私。“愚”指人民绝大多数是文盲;“穷”指人民生活的极度贫困;“弱”指缺乏医疗保障,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私”指人民缺乏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识。梁漱溟则认为:上述问题只是中国社会的表面现象,其深层原因是文化失调。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从乡村建设人手,从中国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以创造新文化来救活旧乡村。
【参考答案要点】:
(1)二者的乡村教育方案
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以青少年为对象设置初级、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社会式教育,以一般群众和农民团体为对象开展读书、演讲等活动;家庭式教育,以家庭中各成员为对象的生活、生产常识教育。(7分)
梁漱溟提出建立行政系统与教育机构合一的乡农学校。学校由学众、教员、学董、学长组成;学校按自然村落和行政级别分村学与乡学两级,实行“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将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合一;学校课程分两类,其一为以知识教育和“精神讲话”为内容的共有课程,其二为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而设的个别课程。(7分)
(2)二者的异同
晏阳初与梁漱溟均注重乡村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并将教育与乡村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在方式上均注意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6分)
对中国问题的认识不同:晏阳初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分析更多的是对中国“社会病”具体表象的归结;梁漱溟着力从中国文化寻找中国乡村问题的病因。(4分)
乡村教育的理论和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不同:晏阳初更注重乡村具体问题的解决,并引进现代民主意识和西方社会治理模式;梁漱溟则主要借鉴中国古代乡约制度并加以改造,更注重弘扬传统道德。(6分)
【试题解析】:
(1)知识点:考查中国教育史乡村教育中晏阳初和梁漱溟的教育方案。
(2)答题思路:答出两者各自的方案,分析不同之处,注意多点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