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一、实践的性质和基本形式
1、定义
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客观性;第二,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
第三,科学实验。这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4、实践的两大优点 第一,普遍性 第二,直接现实性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
2、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客体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检验。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归宿。
第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指向适当的对象,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指向不适当的对象,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失败。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第一,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第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反谓不可知论,就是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不可知论并不直接否认主体之外的客观世界,但它回避世界就其本质而言是物质还是精神问题。如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能知道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它引起人们的感觉,人只能认识“自在之物”引起的感觉,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只有马克思主义运用实践的观点才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三,坚持能动的革命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首先,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
其次,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辩证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总之,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由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第四,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第四章(二)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特征(如颜色、形状、声音等)的反映。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也是整个认识的起点。知觉是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的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整体感性形象,是比感觉更高一级的认识形式。表象是大脑对过去知觉形象的回忆,是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感觉、知觉、表象依次发展,初步显现出认识发展从部分到全体、从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趋势。但它们都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它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因而是可靠的。但这种可靠的认识仅仅限于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和表面特征,因而又是有局限性的。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特征或本质的反映。概念是进行概括的结果,已经超出了感性直观,概念的形成标志着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判断是借助于概念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做肯定或否定的断定,是概念内所包含的矛盾的展开。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中由已知判断推出未知判断。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它能够从现象深入到本质,深化了人的认识,因而比感性认识更高级。同时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它比较容易脱离现实,歪曲现实。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也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5、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一次能动的飞跃。要正确地实现这次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是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这是因为: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需要理论指导。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相互区别的。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同时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
2、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一般性的东西,而实践要解决的问题和所涉及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具体的。个别比一般要丰富得多,一般决不能代替个别。因此要实现第二次飞跃,决不能生搬硬套理论,而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事既有一般理论的指导而又符合具体实际情况的实践活动。
第二,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事物的现有形式,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实现第二次飞跃,不仅要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还要做到一般理论与人的需要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可以实现的目的,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把理论引到实践。
第三,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实践的主体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此外,在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以前,必须经过一系列中间试验,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大规模的群众实践失败,造成巨大损失。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认识,由于受各种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是一次完成的,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客观条件看,事物是复杂的,事物本质暴露有一个过程,并且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从主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因此,认识过程中发生错误是难免的,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3、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综合起来,就是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4、认识辩证运动的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们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是在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它们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应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与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相适应。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是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就是深入群众,把群众在实践中产生的经验和智慧、意见和要求,集中起来,经过整理研究,形成领导的意见、政策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将领导的意见、政策在群众中宣传,指导群众的实践,就是将领导的意见、政策在群众中宣传,指导群众的实践,在群众的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这些意见、政策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而使领导的意见、政策越来越完善,并且随着群众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
5、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意义
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第四章(三)
第三节 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一种认识,它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而是对它们的正确反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真理是有客观性的,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
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真理是客观的,因而真理是没有阶段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真理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在真理的作用上人人平等。
4、主观真理论最典型的代表是实用主义真理观,其基本观点是“有用就是真理”。它只强调真理的有用性而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际上,真理的客观性才是其根本属性,它的有用性是以客观性为前提的。如果离开了客观性仅仅凭有用性来判断一种认识是否真理,就会把荒谬的东西也说成真理。
5、在认识过程中,既有真理,又有谬误。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统一。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不能混淆。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表现为,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此外把真理性的认识从完整的科学体系中孤立出来,真理也会转化为谬误。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主要表现为,谬误是正确认识的先导,可以在纠正错误、批判谬误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具有绝对性,因而称之为“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每一个真理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又具有相对性,因而也称之为“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是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并非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其次,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两方面的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相对主义真理观。
4、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真正的坚持。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相一致。这只停留在主观认识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如果不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就无法判定它是否符合实际。同样,只停留在客观实际范围内也不行,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回答人们的某种认识是否与它相一致。要检验真理就必须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方面,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中包含着主观的因素。另一方面,实践虽然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但它又超越了主观认识的范围,是一种变革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正因为实践既包含着主观的因素,又具有客观性,因而它具有直接现实性。
四、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各自作用
1、理性因素的作用 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2、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动力作用、诱导作用、激发作用
五、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起着先导作用
六、价值
1、定义 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2、内容 A、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B、客体的属性和性能
3、特点 客观性、主体性
4、评价 A、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B、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5、价值和真理的关系 A、客观性和主体性 B、制约性和目的性 C、统一性和多样性
6、结论 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第四章(四)
第四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
第一,物质世界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认识世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从事实践活动,才能达到人们的预期目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一切认识、一切工作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意愿出发,更不能从本本出发。
第二,物质世界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其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必须从事实出发,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2、此外,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还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的统一
1、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的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办事。
2、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第一,实事求是体现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第二,实事求是体现着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第三,实事求是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3、解放思想就是要从那种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解放思想体现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的统一。
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5、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任何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1、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
3、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宝贵思想,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科学的阐述。
5、意义 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基础
6、辨证思维方法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历史与逻辑
7、辨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