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内容概要
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绪论,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基本特征及其与时俱进的特性等内容,包括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三大块知识。考生应掌握:哲学的概念,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党性问题,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主要观点。复习备考的重点放在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记忆上。
考点逻辑结构
最新大纲修订2009年考研政治理论大纲与2008年相比本章内容无变化。
知识点详解及核心考点提示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核心考点提示:本知识点主要介绍了基础性的概念,考生备考的重点放在对基本概念如"哲学"、"世界观"的理解与记忆即可。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所以,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的内涵及其与世界观的关系
(1)世界观的内涵: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每个人都有世界观,但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
(2)哲学的内涵:哲学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些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所以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的世界观不仅要回答世界"是怎样"的问题,还要解决世界对人来说"应怎样"的问题,反映人的情感、愿望、理想和信念,因此,哲学世界观同时包含人生观、价值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二者对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两者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联系:哲学源于知识,又高于知识,是知识的综合和升华,达到对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自身本质的认识。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一定的世界观作为思想原则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表现为方法,方法论就是有关这些方法的理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所以,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真正的哲学的作用: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即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前导。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1997年理科第1题、2007年第17题考查过)
核心考点提示:本部分内容属于基础知识的介绍,重点可放在对画线部分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关键是搞清楚一些言语、俗语中所内含的哲学观点。
1.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包含许多方面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个问题,贯穿全部领域,决定整个哲学体系的性质,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第二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的性质决定的: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
(1)理论意义:它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是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
(2)现实意义: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是引导我们不断更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现实地变革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强大工具。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1997年文科第11题、1998年文科第23题、1998年理科第2题、2000年文科第2题、2000年理科第2题、2000年文科第17题考查过)
核心考点提示:本知识点属于基础知识的介绍,重点不仅是放在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记忆上,而且还要能用其准确判别一些名言警句、成语、俗语和某些表述所属的类别。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
(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3)哲学史上有所谓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力图从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这种唯物主义以自然科学为依据,对唯物主义的论证比起朴素唯物主义有许多进步,但缺少古代哲学那种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观念。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缺陷。
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的含义及其实质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的含义及其实质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
(3)二者的区别一般说来,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颠倒了感觉和对象的关系),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颠倒了概念和对象的关系)。
4.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人的认识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淖,而反动的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列宁指出,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它却是生长在结果实的、活生生的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是因为,唯心主义尽管在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不少重要问题,产生过有重要价值的思维成果,但作为一种主观同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节的理论观点,并不能有效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只能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不结果实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