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财金融专硕考研—天下事必做于细

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网www.eduyz.net 作者:yzw 时间:2012-05-31 11:40:27
  •     核心提示:

2012年西财金融学院金融专硕经验——天下之事必做于细

作者:5936085101

考研的生活终于完整的画上了句点。回顾这两年的经历,太多曲折,太多感慨。论坛上前辈们的经验,也曾在黑暗的时候为我点亮一盏明灯,让我更清晰的看清前路。作为一个在职的二本三跨考生,能够成功考入西财的金融专硕,也有一些经验教训,希望能给后来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借鉴。上线初试分数:政治64,英语63,数学137,专业课金融学综合(431)111总分375。

先简要介绍下个人情况:本人08年毕业于一所二本院校,主修一工科专业。大学时基本浑浑噩噩,不是打游戏就是耍朋友。荒废4年青春。毕业后携女友签到重庆一工业国企。单位在一个小镇上,一个月2000多点工资。镇上基本啥都没有,仿佛与世隔绝的生活实在磨灭人的斗志和精力,我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是一辈子就呆在这样的环境里,还是另外走一条不一样的路?每个决定考研的人,心里一定要郑重的做一番选择。可以说这是你改变命运的最好的机会,高考的时候我们已经被坑了,让一群连社会都不知道是啥样子的小孩去选择自己以后一生将要从事的事业,本身就是一出悲剧。

10年4月,我果断辞职开始复习,在网上搜集完必要的资料就开始在单位边上租住的小屋里复习。事后证明这个决定非常的错误,在家看书的效率是非常低的,特别是你无所事事的时候。到8月份我女友也辞职,我们离开重庆来到成都的时候,(第一年我报的西财金融学院的学硕)我才把微观经济学看完,高数看了一大半,线代概率没翻,政治没翻,英语单词也就认得出3000个左右。在以前大学同学(他09年考上川大的法硕)的帮助下,后来在川大边上租了个房子,找他借了饭卡和图书馆的卡,天天去图书馆上自习,效率才提升上来。但是理科生跨考文科专业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专业课,答题思路和方式完全不同,会极大的影响你的复习方法,最后反应到你的试卷答案上,导致你专业课成绩挂掉。第一年我初试成绩最后是政治59 英语63 数学124 专业课110 总分356。跟08年学硕坑人的380的线差得太多。最后调剂学院的金融专硕也很自然的成了炮灰。报名的242个兄弟姐妹抢40个调剂名额,太惨烈。

11年5月知道被刷的消息后真的是很颓废,天天窝到出租屋里打DOTA,然后就是接女友下班给她弄饭,真的感觉自己很没用,而且久了不接触社会,情商退化好多,跑了几次招聘会和人才市场也没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仔细思考了几天,到底是另选行业从头做起,还是找个清闲的工作以谋再战。后来找了一个外企在中国的加工厂,工作地点在三环外,感觉要求不太高,工作也相对轻松,能剩下不少时间复习。虽然工资只有2000多点,但暂时能养活自己,也算有个稳定的环境。

6月底在三环外租了房子才正式踏入复习备战。首先必须总结的是自己失败的原因,优势和劣势,确定报考的专业。对我来说,主要是喜欢金融这个专业想转入这个行业,没块金字招牌怕是很艰难。面对激烈的金融学硕的竞争可能胜算不大,而国家现在也参照西方的模式开设了专业硕士这个东东,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了解决现在的学硕实际工作能力不行,所学知识不足胜任研究工作的尴尬局面,说白了,以后想直接毕业工作的同学就读专硕,想继续深造读博士的就考学硕。专硕学硕比例达到7:3。我对专业硕士的前景还是很看好的,而且一战调剂的时候也看了下专硕的初试科目,比学硕内容还是要少一些理论,多一些应用。相对来说专业课复习要轻松些。先说说复习资料的使用,再谈时间的安排。

政治:第一年我用的是任汝芬的序列,就是因为轻信了论坛上的那句话: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复习政治,请相信任汝芬。还有什么政治想上75很难,想下60也很难。这个59真的把我打击惨了。所以第二年我仔细的淘了下各种政治复习的经验,选择了一条相对适合我的路,政治大纲解析+风中劲草系列+任汝芬,肖秀荣,考研网校的最后N套题。大纲解析是教育部出的考研大纲,厚厚的一本,我也就只翻了两遍,后来就当工具书备查了。(千万别买大纲解析1600题,那本真的很坑,根本不是教育部命题组出的题,后来网上查了才知道的,我都做了三分之一了。)复习阶段主要的时间是看风中劲草系列,一共三本,一本是大纲的浓缩版200多页,一本是筛选的历年真题和各个政治考研资料上的经典选择题,一本是选择题的答案详解。这个大纲的浓缩版很好,用各种颜色把重点都标好了,而且结构条理很清晰,便于强化记忆。网上看过一篇贴子说他每天看风中劲草一小时,就纯看书不去仔细记忆两年政治都考了80。当然我只考了64,可能是看书还不够吧。但是考完政治的状态确实和第一年大不一样,第一年是完全都不知道自己答得怎么样,第二年感觉很好。后期还有大概20天考试的时候就专门看任汝芬,肖秀荣的最后4套题 和考研网校的20天20题 把答题要点勾出来仔细看看,大题基本就OK了。

英语:本人英语一直不好,4级考了N次才过,第一年考英语一63分,第二年考英语二还是63,貌似木有长进。但英语二真的比英语一简单些,特别是翻译15分难度不大。阅读也基本上10分钟一篇。可以说第二年我在英语上花的时间也不少,白天上班的时候基本上空闲的时间就背单词,阅读英语文章。最后这个分数的确不咋满意,传说今年英语一改卷很水,英语二相对严一些,也许是作文没写好吧。不过大家准备的时候也稍微有针对性一点,毕竟两年英语二大作考研网校考的是表格,或许是个趋势。

复习方法:主要是背单词和做阅读。资料:张剑的历年真题解析(黄宝书)+一本单词书+一本作文书+一些阅读资料。单词背熟,阅读速度提上来其实问题已经不大了。考研最容易挂的就是英语,真正全部单词都背熟了,文章不会读不懂。而且最大的难点就是一次多义,所以背单词一定要舍得花时间,不管是用书还是用记忆软件都必须先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把背单词贯穿整个复习的过程,要是后期10几天不背你会发现忘掉不少,那就得不偿失了。阅读文章培养语感和速度也是很重要的,我用的是《经济学人》的阅读题源,上面的文章全是摘抄的近几年的经济学人上面的经典文章并附上翻译。(考研真题很多文章就是摘自这些外刊)一共50篇,每天一两篇,反复读了三遍。感觉阅读速度还是提升不少。做英语题也有些技巧,首先就是顺序,有些人喜欢按顺序来,我是参照了一本书上的方法,先用前15分钟搞定小作文,在半小时搞完大作文,剩下一小时做阅读然后做翻译和新题型,最后的时间留给性价比最低的完形填空。前面的时间留给最需要思考的作文和分值最大的阅读能让你不至于手忙脚乱,做完后更能提振信心,从容做题,这个顺序比较科学。

阅读做题时最好先看题目,把问题看懂在读文章,去文章中找答案,很多人先读文章,本来就读不太懂,看完一遍印象不大,不知所云,看完题后又回去翻文章,浪费很多时间。所以对于我们英语底子不好的人来说看题是首选,一般都是前面的问题对应前面的段落,比如先看前两个问题,然后在前三段去找答案,再看问题在找答案,一步步集中火力解决,特别是每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应特别重视,往往它会告诉你这段大概内容,让你不至于一顿瞎找。这样做题有一个好处,可以抓大放小,一篇很长的文章按这种方式做久了,你会发现很多句子都是多余的,比如问题问:红色在十八世纪人的眼中代表着什么?段落中你就直接看到红色出现再仔细读这个句子,至于这句话是某某大学某某系某某知名专家XXX说的,在读的时候这一段很长的句子直接就扫一眼就过去了。可以节省不少时间。你要是没有看问题直接读文章,看完这一句怕不是得花好久,结果答题还用不上。作文没啥好方法,找本作文书,仔细看看模版和例文,把精彩的句式背一下,最后自己再总结下就搞定。毕竟英语定生死,数学定高低。仔细复习下英语及格还是不难。

数学:这个得仔细说说,它决定了你是否能一只脚跨入西财的大门,有些人觉得数学很难,130,140遥不可及,有些人觉得很容易但自己就是拿不到高分。有些人做了很多题,却上不了120,有些人没做多少题轻松140。为什么呢?首先得找到这些问题的根源。第一个问题数学到底难不难,考金融得考数学三,相对来说,数三得考高数,线代,概率三门课这么多内容把人都要吓跑,公式多要记得的概念也多,花的精力也必然多,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出太难的题,看近年出题趋势也说明了这点,题目绝对是注重基础的,你会感觉不是很复杂,计算量也不是特别大,但自己就是算错,或者是时间不够。谈谈我做题的速度,2011年考试时做完最后一题后还剩45分钟,当时有俩个大题没做出来,上了个厕所回来检查了一遍选择填空,搞出来其中一道,剩下那个多元偏导还是没算对。最后124饮恨收场,第二年做完全部大题还有半小时时间,仔细检查了选择填空,纠结于最后一个算概率的填空题,我知道自己算错了就是检查不出来(我算出来的概率大于1了),陷入思维误区,反复用文氏图和常规方法算都不行,考完才发现自己分母一直写错了。后面大题实在没时间看了,结果一个大题过程正确最后结果算错,遗憾以137结束(做完后一定要留至少15分钟检查下,很可能挽回10分)。

我用的复习资料或许少得让你难以置信,两年就都是教材+李永乐的复习全书+660题(全是选择填空)+历年真题解析。曾经看过一篇师兄总结的文章,数学三80%的题都是基础题,你只用基础题全对就能轻松120。那些过多的去做难题偏题的同学往往舍本逐末,他身边就有几个用了李永乐400题的人间悲剧。结果不言自明,400题难度偏大而且偏离考试重点(本人没试过,至少周围没听说几个人夸400题好的)。曾经也有研友自夸400题做完后再做真题已经无挑战,殊不知基础才是王道,有这时间还不如多记几遍公式,免得考前还拿本小册子在翻。复试时有个MM数学143,她也只用了这几本书,但她说她历年真题做了7、8遍。(莫非这就是140的秘籍?我只做了一遍,苍天)。

news


  • 地图
  • 中国考研网论坛
中国研招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