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南师大社会学概论真题及参考答案‍之论述题

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网www.eduyz.net 作者:yzw 时间:2014-11-05 09:16:31
  •     核心提示:
1. 试论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影响,你认为应如何治理目前的网络社会问题。 答:1.对劳动方式的影响网络的发展对劳动就业方式、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劳动态度及劳动习惯等诸多方面发生着影响。从物质型生产向非物质型生产转变。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工作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以货物为基础的生产明显地转变为高技能、高技术的服务,人类社会的生产正在从物质型生产向非物质型生产转变。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变。随着物质型生产向非物质型生产的转变,人们的劳动方式也更多地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在高科技工作场所从事工作的人,不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知识工作者。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兴起,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改变社会的劳动关系。认为资本是关键的资源,金融家是老板,用奖金和股份收买知识工人,把他们仍然看作是雇员的传统心态将受到挑战;传统的吸引、笼络和动员知识工人的各种方法,将很难奏效。管理阶层必须适应知识工人的价值观,给予他们社会承认和社会权力,把他们从从属者变成合作伙伴。从封闭性、地区性向开放性、全球性转变。因特网为自由平等地获得知识和信息开辟了道路。远程工作代替了集中工作、集中办公的方式。人类将从集中化劳动转为分散化生产。美国当代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认为:人类生产将从集中再次走向“分散”。①人类生活也势必会出现“分散”的趋势。人们的工作组织形式变得灵活松散,利用电脑在家中、火车上或地点分散的办公室办公的人与日俱增。即使在偏远地区也可以通过网络办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自动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人可以在家上班。SOHO现象越来越普及。在美国和欧洲,目前个体职业者在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2%,分时职业者的比例正在迅速增长;在美国,永久性职业岗位越来越少,一些企业组织越来越朝管理人员核心化和一般雇员分散化的方向发展。交叉分工。传统企业在组织内部采取的是一种专业化分工,不同的工作由不同的专业人士来完成;传统的信息分配是按垂直层级不平均分配的,因此企业的权力主要集中在最高管理层。而互联网络的引入使得信息的获得已经不再有层级的区别,甚至一线员工由于更接近市场往往掌握的信息更快更充分。当企业的结构由垂直分化向网络互联结构转变之后,原来的工作职能的严格的专业分工就已经不再适应,企业将要求每个员工都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特性及竞争的需要,部门之间的边界也被不断打破并相互渗透。网络技术摧毁了原有的产业界线,互联网促成的是全新的融合经济,电信业,网络业,硬、软件业,有线电视业,甚至娱乐业等都构成了新的融合。因此,在企业内部,劳动者必须适应新的竞争和协作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包括电子商务及产业基础设施,软件应用等在内的因特网产业迅猛发展,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和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效率大大提高,库存大幅度减少,从而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加速增长。因特网同样也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它能够方便而快捷地提供大量的新的产品和服务,并能消除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互联网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将人才和资金吸进信息网络业。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报告,从现在到2008年,美国劳工职位数量增长最快的行业是计算机和数据处理业,预计该行业将增长117%,对受过训练的高科技员工的需要量也随之增长。计算机工程师的数量将增长108%,技术支持专家的需要将增长102%,系统分析师将增长94%,数据库管理员将增长77%,桌面出版专家将增长73%。当人类的脚步刚刚跨入21世纪,高科技员工短缺的状态,已使各国的IT人才大战一触即发,各国都在使出浑身解数培养和网罗人才。另一方面,网络也冲击了原有的人才市场,那些不具备网络知识结构的人可能会难以找到理想的职业,从而导致社会的结构性失业。这样,虚拟社会的竞争给现实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网络对某些职业而言,具有替代功能。如教育,电脑在教学方面日渐显示出其优点,担当起对人的终身教育的职能,并在知识获得上消灭了地域差别。网络技术在教育实践中扮演的角色,使得各类知识呈现迅速易得性,社会对教师的需求将会减少。 2.对消费方式的影响电子商务(即因特网作为全球商品、服务、管理和专业性工作的一种重要的甚至于是主要的分配渠道①)作为新的分配渠道,它不仅改变着顾客购买的方式,而且改变着他们购买的内容。消费模式多样化。传统的消费模式无论是商家对个人消费者还是企业对企业,都是面对面的直接消费方式。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精明的商家把商品的经营和服务搬上因特网,使消费模式呈现多样化的倾向。首先,通过上网,坐在家中就可以货比千家,在全面的信息比较后再作选择和决定。其次,随着网络商场、网上书店、网上售票、网上旅行社等经营和服务方式的发展,消费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再次,消费地点发生转移,网上采购物品、购买书籍、预定机票、预约旅行社,享受的绝大部分是上门服务,而传统消费往往是在商品和服务提供者的经营场所里进行的。第四,无论是个人消费者还是企业消费者,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消费模式可以轻松帮助用户解决付费、运输、验货等问题。大服务经济。所谓的大服务经济,是以真正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济。传统的消费行为,消费者只是在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中选择消费,并不能真正地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消费。在网络社会中,消费者能按照自己的需求设计商品,生产者按此来组织生产,生产者把产品设计权利交给消费者。降低消费成本。网络消费虽然增加了消费者的上网费用支出,但相比较而言,网络消费的价格比同类非网络消费价格低。例如,一份电子邮件的费用比国内传真和国际传真的费用低得多;网资源共享。医疗、教育等资源通过互联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享。 3.对精神生活与闲暇生活的影响网络社会的来临,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和闲暇生活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迎接网络社会的挑战,我们对待网络社会的态度是,既不能对其造成的任何不利后果视而不见,也不能因噎废食地拒绝网络。我们应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网络社会的挑战。 4.对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网络世界大大扩展了人际交往的范围,并产生了交往身份的虚拟化、交往内容的自由化以及交往方式的便捷性等新特点。网络人际交往可以克服传统交往模式中的社会性障碍和心理障碍。不管身在何处,网上成员的交流和沟通就像和邻居打招呼一样方便。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建立国际友谊,增强对他国文化的了解。因特网有助于孤独者与他人交流,有助于老年人和残疾人社会交际面的扩大。但是,另一方面,网络世界也对社会生活中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产生了某些消极的影响。人机相伴的生存方式虽然使人们的交际面扩大,但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却会因此大大减少。网络对于交友的“质量”,尤其是情感质量,以及真切感等方面的作用,还不尽如人意。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发生了哪些历史性的演变,联系实际阐述我国为什么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战后世界发展观与发展战略经历了如下发展过程 (1)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战略” 所谓“传统发展战略”是指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现指导下形成的发展战略。它盛行于20世纪50至60年代。这种发展现认为,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能提高,社会贫困现象就能消除,社会稳定和政治民主化问题也就能得到解决。总之,经济发展了,其他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尽可能提高经济增长率,GNP、人均GNP及其增长率等指标也就成了衍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 这种发展战略曾得到了当时许多国际组织的支持,联合国在第一个发展十年(1960一1970)中,规定不发达国家的发展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最低为6%。l 969年应世界银行要求提出的皮尔逊报告以及1970年联合国第二个发展十年所提出的廷伯报报告也都代表了传统发展战略。 但是,经过30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发展现和发展战略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病。首先,经济增长并没有自动带来贫因的消除*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财富的平均分配,GNF完全可以在大部分人的生活毫无改善的情况下上升,并带来社会的两极分化。 (2)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基本需求发展战略” “基本需求发展战略”是70年代出现的影响最大的一种替代发展战略。它是国际劳工组织在1976年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就业大会上提出来的。这种发展观包括了两个基本思想:第一,强调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传统发展观单纯重视“物”的因素,即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新的发展观则以人的发展为目标,把经济增长仅仅看作为人的发展提供的一种物质条件和手段。人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人的紊质的提高和人的潜力的充分发挥。第二,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终日标和重要保证,二者必须均衡发展,不能忽视其中的一个方面。因此,社会发展实质上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人的全面的综合发展。 按照这种发展观,衡量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应有五个方面;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李、健康水平、就业情况。 显然,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基本需求发展战略”比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要更全面、更成熟。实现这一战略思想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3.以人类整体利益为核心的“持续发展战略”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发展过程中的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一种更新的发展战略即“持续发展战略”又提了出来。80年代中期Il迈尔斯在《人类发展的社会指标》一书中指出,以人为核心的发展应当是有利于所有人的发展。它应包括四个方面:(1)社会所有成员都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和可能性,一些人的发展不应以压制另一些人的发展为前提;(2)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应当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发展不应损害和妨碍其他国家、民族、地区的发展,要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权利(3)现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同时还要尊重前人所创造的历史文化成就和价值;(4)关心后代人的发展也不应当意味着对现代人的剥夺,以遥远的未来的名义来压制现代人是不公正的。迈尔斯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观向持续发展观的进一步发展。到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持续发展战略成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在世界首脑大会上被正式确定下来。 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有三:第一,强调人类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应当坚持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而不能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实现;第二,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同时,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不能允许当代人自私地为了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而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的发展与消费机会。第三,强调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待别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发展权尤其要得到尊重。 显然,持续发展战赂代表了一种崭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的核心是重视人类的整体利益,或者说它是以人类整体利益为核心的发展观。我国从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时开始就将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全球发展和人类整体利益的关注和负责精神。
news


  • 地图
  • 中国考研网论坛
中国研招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