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考研近5万 考研“小火加热”从何来

来源:中国研招信息网www.eduyz.net 作者:东方网 时间:2012-02-28 10:10:34
  •     核心提示:
东方网2月25日消息:昨天,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初试成绩发榜,各高校预计将于下月中旬公布复试分数线。数据显示,在本市高考人数降至6万余人的同时,在沪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已逼近5万。从全国范围来看,近三年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从140万、154万到165万,以每年十多万人的速度递增。这一场考研热,热从何来?

  本科重通识教育也成“催化剂”
  在上海交大研究生招办有关负责人看来,当前研究生招生情况可称是“小火加热”。以该校为例,全校每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都在小幅增长,今年达1.5万余人,比去年增加300多人。研招办介绍,学校录取人数维持在4000人水平,平均录取率约“四取一”,一些报考人数众多的热点专业录取率则可达“八取一”,竞争越发激烈。他特别指出,今年考研生源质量令人相当满意,不少人都来自各地名校,考分非常高,还有考生的数学学科可以考出满分。

  放大到全国来看,同样有此趋势。数据显示,我国考研人数经历短暂回落后,逐年攀升。以上海为例,报考上海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考研人数2006年达到最高峰,为10万人,而2007年、2008年都呈下降趋势,2009年开始回升,2010年重回10万人以上的高位,并连续三年保持至今。教育界专家认为,“小火加热”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宏观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个体对自身教育要求提升,而不少用人单位的学历“门槛”提高也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另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学。相当一部分高校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了通识教育,希望为学生打好更全面的知识基础,也无形中将专业领域更为精深的研究能力训练推后至研究生学习阶段,这也成了考研热的“催化剂”。

  专业硕士比例加快提高
  根据教育主管部门有关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全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在校硕士研究生比例力争达到1∶1,以进一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所谓“学术学位”硕士生,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硕士生,通常是以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走上学术研究之路为其学位导向。而“专业学位”硕士生则以就业为主要导向进行培养,为相关行业输送高端专业人才。社会熟知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等,均是专业学位硕士。对于这种明确的分类培养模式,其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正逐步提升,因此专业学位的考研人数近年来也越来越多。

  当前,学术型硕士生在国内高校所占比例仍过高,而专业型硕士生的比例正加快提高。如上海交大学术学位硕士生的招生量每年都有所减小,幅度在5%左右;相应地,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招生量则在扩增。经过几年结构调整,目前上海交大“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比例已基本达到46,正在接近“对半开”的目标。记者从研招办了解到,除哲学、教育学的学科门类中未设专业学位之外,上海交大其它各类学科均已开设专业学位,包括农业学科的专业学位。

  “拿我们学校的MPA(公共管理硕士)来说,去年的报名人数是前年的2.7倍,今年又是去年的1.43倍。MBA这次网上报名人数还首次突破了千人大关。”本市一所211高校研招办负责人透露,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逐渐接受了专业学位,考生顾虑减少了很多。不仅是MBA和MPA,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审计硕士等多个专业学位的报名人数较往年都有显著增加。

  基础学科报考稳中有升
  “从名额用不掉,到如今抢着要”,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顾云深教授这样形容基础学科研究生招生的变化。在他看来,过去常与“冷门”二字画等号的基础类专业,近几年来报考人数平稳中有上升,这一特点在数学、物理等专业表现尤为明显。这一变化在本市多所高校上演。业内人士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在研究生招考、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长线操作”,吸引了更多真正有志于基础学科研究的学生,可说是“钓到了大鱼”。

  首先,不少高校在本科自主招生过程中注重选拔对基础科学专业兴趣浓厚的学生,并在本科生教学阶段加强对其研究能力的“定向培养”,育出不少“读书种子”。如清华大学推出的“钱学森力学班”、“数理基础特色班”等,全部由国内乃至世界上顶尖水平的科学家授课。其次,国家倡导对基础学科进行“长学制培养”,硕博连读、高校间学分互认等灵活培养机制给更多学生吃下定心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家以及各高校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加大,除保障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改善以外,还专门划拨“留学基金”,为学子赴国外高水平大学短期交流提供便利。
news


  • 地图
  • 中国考研网论坛
中国研招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