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考研英语中的阅读材料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就语言能力而言,不仅包括英语词汇,基本语法知识,和常用结构的掌握,还包括在本族语的阅读训练过程中所获得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英语本身的语言能力而言,词汇与常用结构是第一重要的。掌握住大纲中所列出的基本词汇只是一个初步的要求。
据说,当有记者问马歇尔为什么演习中有那么多错误时,马歇尔回答:“那就对了,我就是要他们把错误出在北卡罗莱那,而不是出在塞纳河。”
语言的学习(也许任何学科的学习)及其相关的考试都不是做游戏,也不是猜谜语或脑筋急转弯。任何考试都应该具备科学性,客观性。具备科学性,就应该不鼓励投机取巧,就应该真实地反映本学科对某一层次的考生在相关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实际要求。具备客观性,就应该能够排除与所要考查的知识与能力不相干的因素的干扰,也不可避免地有其规律可循。真正有志气的学子,应该有面对社会这个大考场的远见,应该把参加考研看作一个增长知识才干的机会,应该有勇于吃苦的意志,应该有破除迷信、脚踏实地的精神,应该有善于钻研、探索规律的能力。
考研英语中的阅读材料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不熟悉文章所涉及的背景知识,不了解文章的特点,只靠阅读技巧来读一篇文章,要想理解透彻并非易事。因此,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掌握各种体裁的文章的特点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阅读理解准确性与阅读速度的矛盾
速度应该建立在理解准确性的基础之上。没有理解的准确性的速度是毫无意义的。而很高的理解准确性与很低的速度也是毫无意义的。这只能说明应用能力的低下。任何技能的掌握,都需要相当的熟练程度。若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在平时练习的时候,既要有专门的时间来限定时间做阅读练习,练速度,练技巧,发现问题;又要有专门的时间来做巩固提高的工作,解决词汇、结构、相关背景知识等方面的问题。
2. 影响阅读速度的各种因素
影响阅读速度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语言能力(词汇、语法、常用结构);相关背景知识;阅读方法。
就语言能力而言,不仅包括英语词汇,基本语法知识,和常用结构的掌握,还包括在本族语的阅读训练过程中所获得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过程是一个自动过程(automatic process),是一个自动调动背景知识来理解文章中思想的思维过程。我们的考生毕竟不是处在幼儿园或小学、中学阶段的少年儿童,也不可能返回到这个阶段去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因此如果在青少年时期没有经历过大量阅读的训练,此时在阅读方面的困难将是巨大的。
就英语本身的语言能力而言,词汇与常用结构是第一重要的。掌握住大纲中所列出的基本词汇只是一个初步的要求。在学习常用词汇时,务必将词义落实到具体的结构上。换句话说,常用词汇的意义,往往体现在具体的结构上,脱离了这个结构,这个意义就不存在。另外,还必须记住,语境(situation)决定词义。由于英语一词多义的特点,一个词的某个词义,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在与别的词相联系时才会体现出来。因此,在具体的语篇中根据结构及上下文确定词汇的意义是一个基本的能力。
然而,究竟什么是结构呢?所谓结构(structure),是指为了实现某个语法功能以及(或)为了表现某个意义而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词汇组合形式(a relatively fixed combination for a certain grammatical purpose and / or for the expression of a certain meaning )。例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介词短语结构,非谓语短语结构,从句结构,固定的表达法(短语、句型,术语)结构。其中固定的表达法是需要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和阅读过程中长期积累的。
语法与结构这两个概念部分重叠。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讲句法就离不开结构。现代英语教学注重英语应用能力, 但是不能因此就轻视语法。无论是英语阅读,翻译,还是写作,都离不开基本语法。基本语法包括了常见谓语动词形式(时态、语态、语气,主谓一致),非谓语动词用法,和三大从句(名词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首先由于英汉差异,其次由于目前英语教学中的各种因素,以及考生自己重视程度不够,造成许多考生在基本语法的掌握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势必给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带来巨大障碍。
背景知识的掌握与语言能力密切相关。毕竟,语言是用于传递信息的。如果没有相当的背景知识,语言能力只是一句空话。考研英语面对的是来自各个专业方向的考生,而研究生的外语水平应该与社会所期望的,将来的工作所要求的实际工作能力相适应。基于上述原因,考研英语的阅读材料不会是某个专业方向的材料。不可能要求考生通晓各个专业的全才。但是,必定是广泛涉及各个专业领域最新发展,涉及社会热点话题的一般报纸杂志的文章。试想,如果我们的考生不能阅读一般的报纸杂志,那还有什么语言能力可言?
由于英语词汇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因此背景知识的缺乏必然影响语言能力的发挥。如果面对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需要琢磨老半天才能回过神来,速度肯定是无法提高的。有的考生就面临这样的尴尬,一篇文章的词汇不难,句子似乎也能看懂,可就是读完全文也不知所云。这种情况通常是背景知识缺乏所致。
3.阅读的基本技巧:结构与意义相结合
结构与意义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通常不用停下来分析结构。常用结构的熟练掌握是基础学习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阅读中将结构与意义想结合,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万万不可不顾结构,东拉西扯的拼凑。
例: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the unfavorable alteration of our surroundings, wholly or largely as a by-product of man’s actions through direct or indirect effects of changes in energy patterns, radiation levels, chemical and physical constitution, and abundance of organisms.
如果不按结构去理解,可能有的人会理解为以下意义:
环境污染是不利的,它改变了我们的环境,整个地或大部分是作为一种副产品。人类的活动通过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改变了能量模式,辐射水平,化学物理结构,和丰富的有机物。
如此的意义,肯定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然后,就是着急,懊丧,责备自己英语水平低下,技不如人。
如果按结构与意义相结合的方法阅读,效果可能如下:
Environmental pollution(名词短语)环境污染
is the unfavorable alteration of our surroundings, (系表结构)是对我们的周围环境的不利改变
wholly or largely as a by-product of man’s actions(表程度的副词做状语+介词短语)整个或部分地作为人类活动的副产品
through direct or indirect effects of changes (介词短语)通过各种改变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in energy patterns, (介词短语)在能量模式方面
radiation levels, (并列的介词短语中的宾语)辐射水平方面
chemical and physical constitution, (并列的介词短语中的宾语)化学和物理结构方面
and abundance of organisms. (并列的介词短语中的宾语)和有机物的丰富程度方面
但是,这里仍然存在一个矛盾:如此读法能够得到有意义的信息吗?这是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获得的一种适应能力。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英语表达方面的一个规律(无论是在语篇水平上还是在句子水平上):“重点先表达,越往后越详细,后句支持前句,一个要点交代完毕转向另一个要点”。在以上例子中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the unfavorable alteration of our surroundings是本句的基本结构—系表结构(SVC)。wholly or largely as a by-product of man’s actions从意义上判断应该修饰environmental pollution。这个短语实际上可以放在pollution之后,用逗号隔开,作为插入语,充当pollution的同位语。through direct or indirect effects of changes是说明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的(alteration)。in energy patterns, radiation levels, chemical and physical constitution, and abundance of organisms说明在哪些方面的变化(change)。由此可见,基本上符合““重点先表达,越往后越详细,后句支持前句”的规律。只不过,由于没有需要表达的并列的要点,没有出现“一个要点交代完毕转向另一个要点”的情况。
如果将每个结构所携带的意义加以整合,可以得到全句的信息:
环境污染(整个地或部分地作为人类活动的副产品),是通过在能量利用模式,辐射水平,化学和物理结构以及有机物的丰富程度等方面的变化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我们的周围环境所造成的不利改变。
但是,必须强调指出,不能将阅读过程转变成为难度大得多的,更为费时费力的翻译过程。翻译涉及到两个层次的工作,一是原文的准确理解,二是另一种语言的流畅表达。若要将这个句子译到以上效果,需要仔细的分析判断,还需要采用各种翻译技巧进行处理。阅读过程只能涉及到第一个层次。否则,阅读速度必然极其低下。
如果要想做到熟练应用将结构与意义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并能及时地将所获得的意义整合为准确的信息,就需要在平时的阅读练习中坚持应用这种方法,熟悉使用英语的人士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并坚持在阅读练习之后,选择重点文章进行巩固提高的工作。
将结构与意义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归纳如下:
从结构得意义,由意义看结构。结构完整,意义就完整。意义完整,结构就必然完整。
作为结论,可以指出,按照将结构与意义相结合的方法去阅读,可以具有以下优点:1. 节省时间,加快阅读速度;2. 准确理解,避免失误;3. 有助于提高翻译能力和写作水平,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水平。
4.阅读训练的目的与方法
阅读训练的总目的(实际上是做任何练习的总目的)是练速度,练技巧,发现问题,总结提高。没有速度,谈何技巧。没有速度,就会掩盖问题,就不能针对现存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提高。
练速度,练技巧,就要定时做阅读练习。根据目前考研阅读材料的难度,题目的设置以及总的时间限定,每篇文章的阅读时间(包括做题在内),应该限定在12-15分钟。具体的讲,实际阅读文章的时间短,做题的时间长。基本方法是:
先看文章的前两句(或前两行),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方向。然后看一个小题(如果是涉及全文理解的题目,先搁一边,留到看完全文后再做,接着看下一个题目),带着题目的查读线索快速浏览文章。在快速浏览文章的过程中同时注意两个方面:全文思路和有关题目的文中线索。一旦出现有关题目的文中线索,立即进入做题过程。
根据题干意义及文中线索,先排除不可能的选项。然后对比选择剩余选项。务必坚持先排除,后对比选择的方法。
遇到难以排除的混淆项时,应该首先看题干,准确弄清题干指向。若仍然不能有效排除,仔细分辨剩余选项的差异所在,认真对比文中线索。
做完一个小题之后,再看一个小题,接着继续浏览文章。以此往复循环,直至读完全文。最后做有关全文理解的题目。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争取在第一读的过程中完成一些涉及具体信息的题目,同时了解全文大意,为处理涉及全文理解的题目作好准备。可以节省时间,既不会造成细节理解方面的失误,有可以把握住语篇水平的理解。
无论做什么练习都应该有一个发现问题,总结提高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单纯的做题是毫无意义的。在一组或一套阅读练习完成之后,应该选择重点文章做这方面的工作。所谓重点文章,是指1)文章的语言难度大,理解非常困难的;2)或者相关背景知识难度大,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是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其中的道理似懂非懂的;3)或者题目错的多的。
对于第一种情况,应该彻底弄清文章中的结构,尤其是长句结构。认真整理并熟练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常用句型,表达法及重要术语(专业术语除外)。
对于第二种情况,应该采用精读的方法,认真理解文章中的知识,想清楚相关道理。只要将这样一篇文章彻底吃透了,以后遇到同一方向的文章就好理解了。
对于第三种情况,应该仔细分析出错的原因。出错原因通常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原因,没有坚持做题技巧。比如没有采取排除对比的方法,没有仔细查找文中线索,没有对比混淆项的差异,按照自己的喜好作出选择而不是根据文章中的线索,以自己的思想代替文章中的思想或作者的思想等等。二是知识原因。比如题干或选项理解错误,文中线索的理解错误。若是前者,就应该在以后的练习中提醒自己坚持做题技巧;若是后者,只需将影响理解的词语结构整理出来并熟练掌握。
可以注意到,在整个阅读练习过程中,实际上将略读(skimming),查读(scanning),和精读(intensive reading)三种方法都用上了。带着查读线索浏览文章,同时注意全文思路和文中线索,就是将略读和查度相结合的方法。进入做题过程时,就是采用精读方式。
5.如何捕捉查读线索和文中线索?
所谓查读线索,是指题目中出现的,可以利用来在文章中去寻找相关内容的词语。题干或选项中出现的非常生僻的词语或专业术语往往可以作为查读线索在文章中直接查找。如果是常用词语则需要特别留意,可能与文章中出现的词语不一致,只能在文章中查到相关的思想(idea)。所谓文中线索,是指文章中与题目相关的内容。
例:1995年考题第一小题。
题干:A person is generally believed to achieve personal growth when _______.
文中线索:People have generally viewed personal growth as an external result or product that…
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表明人们对个人成长的普遍看法。
6.提纲揭领,顺藤摸瓜
俗话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一篇文章(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都不是孤立的,都应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在阅读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应该努力建立全文的意义框架。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在阅读中注意判明全文方向,结合背景知识,把握思路主线;注意信号词语,重视新的信息。
判明全文方向,前两句(两行)仔细读。文章的首尾,段落的首尾等。
结合背景知识,把握思路主线,每段的段首段尾认真读。注意英文发展习惯:重点先表达,越往后越详细,后句支持前句,一个要点交代完毕转向另一个要点。
注意信号词语,重视新的信息。信号词语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为了实现上下文意义的连贯而采用的承上启下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可以提示读者文章中思路的变化,客观上也起到了帮助读者跟上作者思路的作用。另外,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有感而发。即使是有关一个常见话题,也应该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作者值得写,读者值得读的新的信息。因此,在阅读过程中随时注意新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常用信号词语(signal words)归纳如下:
表示附加信息:附加同类信息,或对前边的信息作补充说明,通常不会有新的信息出现。读者可以快速略过。如:and, also, likewise, moreover, furthermore, in addition, besides, what’s more, for instance, for example。
表示转折:往往预示有新的观点或内容,可能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值得读者重视。如:but, however, yet, nevertheless, although, despite, in spite of, otherwise。
表示先后顺序:有助于文章层次分明。如:first, firstly, second, secondly, third, then, after, before, next, afterward, finally等。
表示因果关系:可以提示有关上下文关系的题目的信息。如:because, for, for this reason, since, as, thus, therefore, accordingly, consequently。
表示总结概括:往往涉及结论,作者态度或观点。如:as a result, in short, in conclusion, in a word, in brief, so, therefore。
7.阅读理解常见问题类型:
阅读理解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Understanding(原文理解);2)Comprehension(字里行间意义的理解);3)Appreciation(欣赏);4)Application(应用)。就考研英语而言,Understanding类题目不应该出现考基本事实的题。通常应该是考长句难句的理解,或者考上下文辨义、上下文关系等。Comprehension类通常涉及归纳,总结,引申,推论,全段大意,全文主旨,作者观点态度,对文中多处信息的综合理解等。Appreciation类常见的有作者语气,幽默的理解,写作技巧的应用等。Application类目前常见的有应用题,即应用从文章中了解到的思想、观点、方法来对文章之外的信息或情况作出判断。考研英语的阅读理解题中,重点是在Comprehension。其次是Understanding类。其他两类也均有涉及。现将最常见的题目类型整理如下。
1) 原文理解。
可以考一些细节,某些习语、俗语或句型的理解或涉及某些长难句的理解。混淆点既可以是一些诸如望文生义的误解,也可以是文章中别处提到但是与题干指向不相干的内容。
例:常见出题形式
According to the tex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2) 上下文辨义。
考查对文章中某一个词、或短语、甚至某个句子的理解。注意不是考原意,而是必须根据上下文线索才能正确理解的。若是一个超纲词,又有比较明显的上下文线索,也可以出题考查。
例:常见出题形式
What does the author mean by “_________” ( Para. 2 )?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_________” ( Para. 2)?
英语行文有个习惯,第一次用准确的表达,往后用近义词或相关表达或缩略语。这样的语言现象也可以成为考点。
例:(98年考题第三篇阅读材料第一题)
The word “schism” (Line 4, Paragraph 1) in the context probably means ______.
[A] confrontation [B] dissatisfaction
[C] separation [D] contempt
解: C. 上下文辩义.(separation 分歧)
查读线索/文中线索:题干已指明。
第一句提到科学与文化其他方面的uneasy relationship。然后举例说明。最后一句提到:科学与人文学科(humanities)之间的schism在本世纪加深了。
3) 上下文关系。
作者有时提到某一个事例,或一段引语,或某个说法等,目的是为了说明上文或下文中的一个论断。此类题就是为了考查考生对这种上下文关系的理解。在寻找文中线索的时候,不仅应该将文章中的出处找出来,还应该在这一部分的前后去寻找理解和答题的依据。即使按照考点字面意义的理解有冲突,或者根本不理解考点本身的内容也没有关系。
例:常见出题形式
Why does the author mention “________” in paragraph 2?
The author mentions “________” in paragraph 2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at
例:(94年考题第三篇阅读材料第一题)
In Paragraph 2, the author cites the example of the leading actor on the stage to show
that _______.
[A] the growth of exceptional children has much to do with their family and the society
[B] exceptional children are more influenced by their families than normal children are
[C] exceptional children are the key interest of the family and society
[D]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weigh much heavier than the needs of the exceptional children
有关内容出现在第二段的第二句。对此理解的依据是在前边的本段第一句和后边的第三句。前句意为“尽管我们集中注意特异儿童的需求,我们也描述他们的环境”。后句意为:特异儿童所处的家庭和社会往往都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选择[A]项“特异儿童的成长与家庭和社会有很大关系”。
4) 综合理解。
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中多处而不是一处的线索来作出判断。
例:常见出题形式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text?
5) 段落大意。
考查对一个段落的主旨大意的理解。考查的段落可以有一个明确陈述的主题句,也可以没有一个明确陈述的主题句,而需要读者自己去根据全文意义框架或其他线索归纳。
例:常见出题形式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the author aims to indicate that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例:1995考题第三篇第四题
We can learn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that _______.
[A] it is necessary to obtain as much knowledge as possible
[B] people should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information accessible
[C] we should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accumulating information
[D] i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acquire needed information efficiently
解:D (全段主旨)
混淆点:如何判断最后一段(没有明显的主题句)中最重要的思想?由于是最后一段,带有明显的总结特点,需要结合全文意义框架来理解。全文主要是关于信息传输方式与手段的变化。在第四段,作者提到了信息轰炸(to bombard people with multitudes of messages),提到人们现在可以获得的信息比以前多得多了。下一段(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虽然提到了信息需求的重要性,但是第二句无论从句子的长度还是意义的分量来看都是作者在此段中最强调的(Those people who have accurate, reliable up-to-date information to solve the day-to-day problems, the critical problems of their business, social and family life, will survive and succeed)。最后一句知识全文的结尾句而已。
结合上下文及背景知识,可以发现,最后一段中最重要的信息是accurate, reliable up-to-date information。因此判断选择[D]项,此项既表明了信息的重要性,又提到了needed,efficiently,与本段第二句中的思想对应:vital— “greatest importance”, needed — “to solve the day to day problems”, efficiently — “accurate, reliable”。[A]项重点在as much knowledge as possible,[B]项侧重the best use,可是本段重点不在如何利用,而在获取有用的信息。[C]项明显不对。
6) 全文主旨。
此题既可考查读者对全文大意的归纳能力,也可以考查读者对作者真实意图或目的的理解。如果是意义框架相对完整的一篇短文,如果文体是说明文或议论文,通常可以在第一段找到有关全文主旨的线索。当然还要参考全文大意来判断,看看第一段中哪个论断是本文主要发展支持的论断。如果不是意义框架相对完整的短文,而只是某篇文章的几个选段,就应该先看看每段的开头和结尾,得出每段的大意,然后看哪个选项最能概括出几个段落的意义。涉及全文主旨,作者态度和作者语气的题目,最好在读完全文后再去处理。
例:常见出题形式
The text aims to indicate tha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may best show the purpose of the author?
The author writes the text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at
例:(94年考题第三篇第三题)
This passage mainly deals with _______.
[A] the differences of children in their learning capabilities
[B] the definition of exceptional children in modern society
[C] the special educational programs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D] the necessity of adapting education to exceptional children
解: D. (全文主旨) 根据第一段意义,结合全文大意,可以判断[D]项对。
如何分辨考全文主旨时的混淆项?可以推想:如果按照一般写作思路,这篇文章应该如何写?然后对照看看本文思路是这样的吗?
7)作者态度。
此题需要读者根据作者选用的一些词汇、句式、引用的一些有关人士的话语等各个方面的线索来判断。
例:常见出题形式
Which of the following may best describe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________?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________?
8)作者观点。
此题同样需要读者根据作者选用的一些词汇、句式、引用的一些有关人士的话语等各个方面的线索来判断。
例:常见出题形式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s far as ________ is concerned,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在议论文中,作者的观点往往比较难以分辨。而在说明文中,作者的观点比较明显。但是,如果涉及对立双方的观点的陈述,就需要根据作者的措辞等等来判断。
9)作者语气(态度)。
此题需要读者根据作者选用的一些词汇、句式等来判断。
例:常见出题形式
Which of the following may best describe the author’s tone?
通常选项为:practical, objective, business-like, subjective, optimistic, pessimistic, expectant等。
10)推论。
所谓推论是指由具体到一般,由表象到实质,由因到果,由前项到后项或与之相反。通常在文章中明确提到的(有时可能文中线索和选项会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不能看作是推论。
例:常见出题形式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nferences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text?
From the text/ the second paragraph it can be inferred/ we may learn that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the author implies that
It is implied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that
注意:当题干中出现learn from the passage之类的意义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涉及文章中具体事实的判断,二是可能需要根据文章中的线索推论。
例:(94年考题第三篇第四题)
From this passage we learn that the educational concern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_____.
[A] is now enjoying legal support
[B] disagrees with the tradition of the country
[C] was clearly stated by the country’s founders
[D] will exert great influence over court decisions
解: [A]根据最后一段最后两句意义归纳。
11) 归纳。
可以是全文大意的归纳,也可以是作者观点的归纳,或者一段或数段意义的归纳。
例:(94年考题,第一篇阅读材料)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private-enterprise economy is characterized by _______.
[A] private property and rights concerned
[B] manpower and natural resources control
[C] ownership of productive resources
[D] free contracts and prices
解: A. ( 概括题 )
A 最全面, 包括了B, C, D.
12)应用题。
此类题需要读者根据从文章中了解到的思想、观点、方法来判断选项。选项的内容应该是文章中未提到的。但是正确选项应该符合文章中的思想、观点或方法。
例:常见出题形式
According to Mr. Johnso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correc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may best support Mr. Johnson’s argumen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may the author most probably support / agree to?
例:1995年考题第二篇第一题。
A person is generally believed to achieve personal growth when _______.
[A] he has given up his smoking habit.
[B] he has made great efforts in his work
[C] he is keen on learning anything new
[D] he has tried to determine where he is on his journey
查读线索:“generally believed …personal growth”
文中线索:第一段第二句及后边的例子。
表面上看是T/F 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应用题。根据第二句意义,再根据其后的发展句(事例:工人得到提升,学生的成绩得到改善,学会一门外语),可以看出personal growth as an external result or product是指经过努力之后所取得的可以分辨和衡量的具体结果。因此判断[A]项(戒烟。文章中并没有提到)也可算作经过努力之后所取得的可以分辨和衡量的具体结果,也可以看作是personal growth。
8.英文文章的常用篇章结构:
Introduction
1.Interest drawing material.
2.Thesis statement3.
3.Transitional sentence
Body
(One or more paragraphs)
1. (Transitional sentence or phrase)
2. Topic sentence.
3. Developments.
4. (Transitional sentence)
Ending
1. (Transitional sentence or phrase )
2. Conclusion, summary, restatement of the thesis, etc.
开篇部分或称引言部分(introduction)的长短无定式,可以因为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作者风格而有所不同。
吸引读者兴趣的材料(interest drawing material)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一句惊世骇俗论断(如一位女性作者在文章第一句就说“I also want a wife”),可以是一段逸闻趣事,可以是发人深省的问题,可以是名人学者的一段语录,也可以是一个具体情景的细致生动的描述。这样的材料短则一句,长则一段甚至数段。
主题陈述(thesis statement)相当于中文所说的中心思想。但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文作者往往讲究含蓄、隐而不露。因此中文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总结。英文则相反。英文文章讲究逻辑性、一致性、连贯性,讲究“重点先表达”。因而可以在开篇部分找到thesis的重要信息。主题陈述的特征是一个需要发展支持,可以而且实际上也被文章的主体部分发展支持的一个论断或陈述(a statement that requires development or support, one that can be, and is practically covered by the body of the essay)。相反,一个具体事实的陈述,或一个无须支持发展的观点的陈述,或一个过于广泛,或一个下文中没有支持发展的观点的陈述,不能看作是主题陈述。
主体部分(body)长短不论,从几段到几十段不等。主要作用是发展支持开篇部分所提出的主题陈述。
转折句或词语(transitional sentence or phrase)可以在某一段的段尾,起着承接下文的作用,或在某一段的段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体部分的段落,或称发展段,主要由本段主题句(topic sentence)及发展句构成。
主题句的特征与主题陈述大同小异,是一个需要发展支持,可以而且实际上也被本段的主体部分发展支持的一个论断或陈述。主题句最多出现在段首,也可出现在段尾,或段中,有时甚至没有,称为暗含的主题句(implied topic sentence)。在实际阅读中,通常不会刻意去寻找主题句。有经验的读者会自动地(automatically)去留意表现本段主题的思想(idea)。阅读练习中,可以有重点地注意段首、段尾。
段落发展可以有一个到数个要点,依然是遵循“重点先表达,越往后越详细,后句支持前句,一个要点交代完毕转向另一个要点”的规律。在一个要点转向另一个要点时,可以出现承上启下的,表现各种关系的信号词语。
结尾部分(ending)通常是一个小段。一些长篇大论可以有三段甚至更多段落结尾。作者可以在此部分归纳总结全文思想,或得出结论,或提出建议、警告,或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或以一种不同的、更概括的、更强调的方式重申全文主题。因此凡是涉及全文主旨大意,作者观点的题目都应该重视结尾部分的理解。
9.文体分类:
英文文体的分类与中文文体的分类有些不同。注意英文文体的分类及各种文体的发展规律,对于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以及阅读题的正确率很有帮助。
1)记叙文(Narration)
记叙一系列的事件的发生。有时有一个主题陈述(thesis statement)。此类文章在考研英语试题中很少出现。
2)说明文(Exposition)
说明一个事物或事理,主要目的是介绍信息(providing information, or informing somebody of something)。主要特点是生词多,涉及广泛背景知识。乍一看似乎难度大,题目却很简单。此类文章在考研英语试题中大量出现。
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通常在开篇部分对所说明的事物有一个总的概括介绍。一般采用写作中的描述手法(description)。描述总要循着某个规律,或从左到右,或由表及里,或由本质到现象,或由一般到具体,或由整体到部分,或进行比较对比(comparison or contrast),或进行因果分析(cause analysis)。因此这类文章往往层次分明,读者容易跟上思路。
说明事理的文章可有一个主题陈述。这个主题陈述虽然可能是有争议的,但是不能将这个文体与议论文混淆。作者并不去试图证明或反驳某个观点,只是通过陈述一些事实或事例来解释说明主题陈述。在罗列相关事实或事例时,作者不用遵循什么规律,只要能够达到说明主题陈述的目的就行。若不了解这一点的读者可能会摸不着头脑,跟不上思路。
阅读这类文章时,对生词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由于中文不重视结构,侧重意会,因而与英文相比,中文更重视词语意义的准确性。因此,在中文环境下长大的中国读者,一旦遇到英文材料中出现一些甚至许多词语的意义不确切时,就会感到焦虑(anxiety),从而极大地影响阅读效果。其实,在中文环境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词语意义不明确的场合,却并不影响交流。如果你能根据上下文判断eucalypt是一种树,CT是一种医疗诊断技术,embryo stem-cell是人体组织的一部分,那么即使你不知道这些词语的准确意义也无关紧要。事实上,有多少人能够科学准确地解释“桉树”(eucalypt),“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影术”(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或“胚胎干细胞”(embryo stem-cell)呢?即使我们知道了这些词语的汉语意义,又给我们增加了多少信息呢?如果确实涉及重要思想的词语,作者自然会采用各种手段(definition, explanation, example, etc.)来帮助读者。
此类文章也包括了一些新闻报道类的文章。不宜将新闻报道作为单独的一个类别,因为除了一般报道之外,还有新闻综述,新闻述评等。单纯从阅读的角度(而不是从文体学分类的角度)来看,后者最好归为议论文。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说明文还是下面要提到的议论文,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式的(formal),一种是非正式的(informal)。Formal类的特点是:客观,基于事实,作者试图诉诸于读者的reasoning(推理能力)。Informal类的特点是:同样基于事实,但是可能大量采用所谓的figurative language(形象生动的语言,修辞语言),作者试图诉诸于读者的emotions(情感)。对这些特点的了解有助于判断作者的态度。
3)议论文(Argumentation)
这也是一个常考文体。如同中文,议论文有论点,论据,结论。论点往往涉及一个常见话题(issue)。读者需要平时关注热点话题,多读报纸杂志。若能直接阅读英文报纸杂志固然好(比如可以在网上浏览),或读一些中文的,经常刊载国外报刊杂志文章的刊物。不然,要么对文中思想莫名其妙,要么似懂非懂。
这类文章的作者为了保持所谓客观公正,常常在文中引入正反双方的观点。而作者自己的观点常常混杂在其中。这就需要读者分清哪些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哪些是作者反对的观点,哪些是作者引用并反对的观点,哪些是作者引用来作为自己的观点。这类文章字面上的理解(understanding)很容易,深层的理解(comprehension)却较难,因为作者常常采用各种修辞技巧。由于国内英文教材中说明文多,议论文少,中国读者对议论文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和强调表达的句式缺乏了解,因而对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把握不住。常出现自己觉得读懂了,做题时却出现许多错误的情况。
4)说服性的文章或称分析劝导型文章(Persuasion)
此类文章常常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某事多么有趣,多么简单容易,多么必要,多么紧迫等。第二部分告诉读者如何去做。这类文章的一种变体是解决问题型(problem solving)。第一部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等。第二部分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进一步的变化是只有第一部分,只讨论问题,而不去讨论解决办法。
尽管这类文章内容层次清楚,但是由于考研英语入学考试在知识水平方面的特点(通常涉及“三新”),往往涉及到新的科技发展或社会进步所引发的新的社会问题,或在某一学科方面的新问题,如新的法律问题,医疗问题,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在文章内容的理解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5)书评(Book Review)
为了简单化,我将对一篇文章的评论也包括在内,也可包括对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及其思想、理论和作品的介绍等。这类文章生词多,语句难度大,背景知识要求高,题目也很难。而且,西方人士写作书评时与中国大陆的人士有很大区别。中国大陆的人士往往喜欢先肯定优点,然后隔靴搔痒地提一些无关紧要的缺点,或者是完全相反,彻底否定。西方人士可能根据不同的思路来写书评,不一定是“先肯定,再批评”的套路。此类文章在考题中时有出现,如1996年考题的第五篇文章。
10.题材特点
由于在知识水平上的较高要求,考研英语阅读材料通常反映出知识的更新,科技的进步,涉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也可包括介绍或综述文学艺术、音乐以及各社会科学最新发展及问题的文章。从题材上看可以归纳为“三新特点”:即新发展,新问题,新思路。
所谓新发展,是指在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所谓新问题,是指新的科技发展或社会发展进步所引发的新的社会问题,或在某一学科方面的新问题,如新的法律问题,医疗问题,伦理道德问题,金融经济问题,教育办学问题,环境生态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等。所谓新思路,不仅指新的条件下各种新的思想,尤其是指与中国大陆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很少接触到的,甚至相互抵触的一些思想观点。
由于中国大陆目前教育体制方面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更由于许多学生本身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造成许多中国学生在象牙塔里呆上几年后,几乎变成了“火星人”,或是“桃花源中人”。事实上,许多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存在的并不只是单纯的语言困难,更有相关知识不熟悉,相关思想观念不了解的问题。而后者却是短时间内不易克服的巨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