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证明题
求证:
不论你大学四年是在哪儿上的,总能找到一条合适自己走的路,只要你努力的话。
证明:
1.背景
在我的大学,或者是任何一个稍好一点儿的985大学里,都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考败来此。意思是说当初高考失利,没考上北大清华,不得已来到了这儿。刚上大学的一次英语课小组讨论中,我们几个来自不同学院的新生,一提到大家都是差北大几分才来这儿的,互相之间竟多了几分革命友谊,就像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一般亲密。最后,大家也顾不得用英语讨论了,直接用母语真挚地表达出对于彼此“考败来此”的惋惜与感慨。在别人看来,我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但只有经历过的人知道,这就是病,得治。
治疗“清北病”的方法有很多,因为大学里总有一件值得你去投入十二分的精力去做的事情:你可以拼命学习专业课和英语,刷GPA4.0托福110GRE330;你可以在各种学生组织中奔走,举手投足间透露出未来领袖的气质;你还可以组织各种志愿活动,行万里路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当我的某些革命战友们把上述各个事情做得漂亮至极,以至于出国的出国,保研的保研,工作的工作时,我却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因为我蓦地发现,我还没找到收留我的地方呢…
这是一个发生在2014年9月25日的故事。
这是一个发生在某985大学的非主流专业里的故事。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个想折腾却懒得折腾的人身上的故事。
2.前奏
现在想想,有些事情真的是命中注定。大学前两年成绩平平的我,竟然因为英语不错,意外地获得了去某世界名校交换的机会。直到飞机降落在异国他乡,我才微微地反应过来,这次机会是多么的难得:人家都是学习成绩前1%来交换的,而我就是因为我所学的专业在母校太冷门,没人愿意来,所以才来的。难怪这些大神老师同学在课上课下讨论问题时,我只有膜拜的份儿。为了听懂他们在说什么,更是为了在考试中得到一个不那么难看的分数,我不得不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复(yv)习(xi)之路——在一个个不眠之夜里,我把学过的忘了的、该学却没有学的专业课全部自学了一遍,最后终于勉强跟上了大神们的思路,老师们也鼓励我继续做这方面的研究。
正是在这无数个不眠之夜里,我坚定了我所学的专业方向。但也因为如此,我陷入了迷茫之中:我的专业在我的大学里实在是太落后了,专业排名从来没出现在全国排行榜上,一百余毕业生里能有五个继续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就不错了。想继续学习,不能留在原处,只能去更好的学校!此时,我周围的同学都在准备出国读商科经济金融,于是我也在想,能不能去美国读一个PhD呢?当我问了几个师长之后,我陷入的深深的绝望:要去读PhD,只能去排名五十甚至一百开外的学校,一是因为本科学校的原因;二是因为我的成绩实在是太一般了。
出国不成,那保研呢?然而,因为成绩一般,这条路再次行不通。于是,我随大溜成了金融出国党。托福GRE,公司实习,论文比赛,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
3.高潮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故事开头的2014年9月25日。我坐在图书馆里写PS,想着大学三年,高中三年,甚至初中三年的经历,想着我从小到大的一个个梦想:去XX大学(就是我大三去交换的学校,算是实现了吧),得XXX奖(我的专业里面的一个大奖),竟发现,如果我出国去学金融,我可能实现第二个梦想的机会都没有了!难道我就这样放弃了我的梦想了吗?不,我不会的。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随性,自由散漫的人。但当这样一个人又想起了最初的梦想时,他也会不顾一切地拼一把吧!于是,我成了出国考研党。一边写出国的材料,一边开始准备考北京大学,心里想的是,我的专业在北大是全国第一,将来出国读博士或许会容易些。目标既定,我开始了每天六点半起吃完饭七点图书馆开门准时进图书馆,把专业课过一遍,十二点吃饭,下午一点半开始在写一些出国申请材料之后,再看一些政治,晚上六点半再看专业课,直到十点图书馆闭馆。
和论坛上其他的同学们比起来,我的考研之路算是比较顺利的。在九月份的图书馆,我占到了一个风水宝地:落地窗视野宽广,大桌子施展得开,周围新认识的两个同学也是要考北京大学的。同时,我通过一个学姐,拿到了前几年的真题。虽然准备时间只有短短的一百天不到,但我之前出国交换时还是相当于把大学所学的知识系统地复(yv)习(xi)一遍过的。因此,在复习了两个月,做了几次真题之后,我感觉考上的把握还是比较大的。当然,事情不会这么的顺利,2015年12月28日,当我考完下午的专业课之后,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这题怎么这么难,我还是出国读金工吧!
不过,在2月12日出分的那一天,我并没有像四年前的高考那样,差了四分没去上北大,而是远远地过了线。之后的复试就是波澜不惊了,我隐藏了我这四年里想要出国的一切痕迹,跟着排名在我前面的北大本校考生一道,进入了北京大学。
总结我这四年以来的经历,再加上这一百天去了北京大学的经历,能给大家借鉴的,大概是以下几点:
1)先说一句正能量的:只要梦想的火种还在,不管道路多么曲折,不管时间多么漫长,梦想总会照进现实的。从初中知道XX大学,到我大三去交换,我用了六年;从高一立志去北京大学,到成为北大研究生,我用了七年;从大三出国交换时在后排观看XXX奖颁奖典礼,到我自己能得到XXX奖,又会花多长时间呢?我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不过我会一直惦记着它的(笑,说不准它真的怕我惦记)。
2)再在来一些实用的:
①信息很重要!看很多同学在考研论坛上用各种谐音暗语来联系,以获得一些信息时,我想说,这种方式的效率是比较低的,不如直接去问考上的学长学姐,或者通过个人关系拿到往年的真题。两个不认识的人与人之间,可能真的就通过三两个人就能联系上。另外,经验可能因人而异,不能把别人的经验套在自己的身上。但是有些东西是年年不变的,比如考试的重点,比如老师喜欢出什么方向的题。做好情报工作,考研就相当于胜利了一半。
②对自己好一点儿。我看论坛上的一些同学在讲述自己艰辛的考研经历,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不舍得花钱。事实上,人在年轻时的很多问题是能通过钱来解决的,那就用钱来解决吧!我也算是个比较节俭的人,但当我发现北大周围的住宿只有一千一晚的宾馆时,我毫不犹豫地用我的小金库订了两个晚上。可能我是个爱书的人,这也累及到考研资料上:在图书馆,每当我学习累了,要四处走走时,我就看看别人都在用什么资料,然后立刻手机下单。等晚上书送到了学校,我再翻翻,决定看不看。虽然这样浪费了不少钱,但也的确掏了不少好书。
③要有严格的作息时间。作为一个万年晚睡晚起党,我大学只有在两个时间早起过,一是早晨八点有专业课要去占座时,二是考研的时候。很奇怪,平时我都是起不来的,但当我知道我有机会能够继续做研究的时候,每天六点二十,会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该起床了!可能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最后,还是把原来的问题证明了吧:
不论你大学四年是在哪儿上的,总能找到一条合适自己走的路,只要你努力的话。
从求学的经历来看,我是一个即不聪明,也不勤奋的很普通的学生。能考上我的大学,有一大半原因就是,从小玩到大的同学、朋友都是那么的优秀,我和他们一起成长,虽然从来没名列前茅,但也从未没落后大部队太多。等到高考结束,他们都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只有我在普通985的特别落后的专业里学习。幸运的是,我在迷茫了两年之后,在去交换的过程中,我又找回了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并且凭着一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在出国申请的同时,做了一个很正确的决定,那就是报考北京大学。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我的这些经历,背后的第一推动是什么?这些看似偶然的一个个小的事件背后,最终让我能来到北京大学,继续我的学习与研究的动力是什么?我想,就是因为我心里是真的喜欢我所研究的东西吧!遇到喜欢的人,你就会希望和她永远在一起,而遇到喜欢做的事情,你就会永远都有使不完的力气,用不完的精力。虽说我是一百天倒计时开始决定考研的,但我在大学的前三年之中,也是不知不觉间为此做了一些准备的。那么,我又是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呢?原因很简单,我是那样一个爱折腾的人啊!我不会因为一个活动没有用而不去参加,却会因为它“很有趣”,就会去凑个热闹。正如乔布斯所说,在上大学期间,你会遇到很多的珍珠。当我因为珍珠的美丽而把它拾起的时候,我并不会知道它有什么用,但一旦在某一刻,我遵从我内心的召唤,把这些珍珠穿成一串,直到那一刻,我才会知道,它们会在我的生命里熠熠闪光,成为我的一部分。
Q.E.D.,which means Quite Easily Done after a rigorous proof
4.尾声
当我接到了北京大学的拟录取通知时,我也接到了一些美国的大学的ad。虽然其中有些学校比北大的世界排名高,但是这些一年或一年半的金融项目非我所愿,我还是决定去燕园了。去见导师时,发现,我将来的导师和我帮助过的一位长辈认识,人生的因缘际会真的是太奇妙了。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分享一下我的心路历程。我感觉我的经历,我的故事并没有任何的普遍意义。但我确是少数派中的少数派,在一边准备出国的情况下,一边考了个研,然后又决定留在国内。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我喜欢我所学的专业,想继续搞下去而已。
在分享的同时,我希望有更多的同学一起与我证明这道题目。不论我们的起点在哪儿,只要努力地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路,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接下来的,就是水到渠成的问题了。如果你也证明出了这道题,就请在回复中说一下证明思路,让更多的同学开始证明这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