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的20名副主任医师,近日即将进行博士论文答辩,他们除了在校学习外,还在上海市名老中医那里当了三年“学徒”,接受个性化传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谢建群教授称,这是中医药大学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即推行传承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据介绍,目前中医药大学在课堂教学时,采用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把传统的望、闻、问、切转化成仪器上的波形、声音等具有客观指标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传授。即使是最难揣摩的针灸时的“得气”现象,也不是单纯依靠病人的描述或者在自己身上试针才能有所感悟,而是通过仪器中的图形显示,了解和把握自己的针法是否准确。
上工治未病下工开补药 谢建群教授称,和我们习惯认识上的中医药教育只有传统医书、医师等不同的是,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运用了大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种规模化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其优点是知识面广、可塑性强,能较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各层次的需要。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培养大规模的‘工’,由于中医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离高水平中医药人才还有一段距离。”谢建群教授解释说,《内经》曰:“中医治病,‘望而知之谓之神;问而知之谓之圣;闻而知之谓之巧;切而知之谓之工’,即使是‘工’还分上中下。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而下工只好开补药了。现在大规模的培养模式,还只能培养‘工’。”
凝练导师经验提高医术 对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来说,如何将传统的师承方式结合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出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显得更为迫切。将大学教育与个性化的传承教育相结合,今年即将毕业的传承型博士,即是由已经在医疗一线并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副主任医生为培养对象,经过筛选,采取跟师的方式,凝练导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结合自己在临床积累的经验,吸收导师学术观点,使原有的医术进一步提高。这为探索更广泛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渠道,提供更充足的实践经验。
在本科生的培养中,除了引入现代技术以外,还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所有学生都必须有一个短学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包括孔孟之道,还包括学习书法和碑帖知识。谢建群教授称:“学校按照‘一体两翼’的培养模式,即以具有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为体,以现代科学技术和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两翼,再加上个性化的名师传授熏陶,积极培养符合现代需求的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