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日语二外
日语二外考试包括三部分内容:语汇、文法和读解。
1.语汇
1.1要求掌握体言、用言的性质和特征。包括:数词的用法、コソアド体系和指示词、常用的形式体言。动词的活用形、自动词和他动词、授受关系的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的活用形。
1.2要求掌握连体词、副词、接续词、感叹词的性质和特征。包括:状态副词、程度副词、叙述副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感叹词。
2.文法
2.1要求掌握使役、被动、可能、敬语、否定、希望、推量、比况、样态助动词的性质和特征及其用法。
2.2要求掌握格助词、接续助词、副助词、终助词的性质和特征及其用法。
3.读解
3.1要求了解以意义和性能进行表现的方式。包括:理由、逆接、条件、结果、追加、范围、目的、时间、说明、文末、敬语的表现方式。
212德语二外
考查要点:
1. 词汇和语法
1.1 掌握德语基本词汇与短语2000个左右。
1.2 掌握《大学德语》修订版第一、二册中所涉及的名词变格、动词变位、动词时态、语态等基本语法知识并能在阅读和写作中综合运用这些知识。
2 阅读
2.1 具备阅读不同体裁(故事、随笔、报道等)和不同题材(经济、历史、文化、新闻、科技等)一般德语资料的能力。
2.2阅读速度为50个词左右/每分钟;阅读文章生词量为3%—10%之间
3. 翻译
3.1 具备短语和句子的德译汉或汉译德基本能力,或短文的德译汉基本能力。
213法语二外
考查要点:
1. 词汇和语法
1.1 掌握法语基本词汇与短语2000个左右。
1.2 掌握法语中动词变位、动词时态、语态等语法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
2 阅读
2.1 具备阅读不同体裁(故事、随笔、报道等)和不同题材(经济、历史、文化、新闻、科技等)一般法语资料的能力。
2.2 阅读速度为50个词左右/每分钟;阅读文章生词量为3%—10%之间
3. 翻译
3.1 具备短语、句子和短文法译汉或汉译法的基本能力。
602分子生物学
一.蛋白质: 掌握蛋白质的组成单位及其性质,理解蛋白质的结构
二.核酸: 掌握DNA,RNA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三.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 DNA 的复制;转录与加工,遗传密码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四.基因表达与调控:掌握细菌操纵子,阻遏物与激活物,正调控和负调控(乳糖操纵子,色氨酸操纵子),诱导物和共阻遏物,理解cAMP 的调控
五.基因工程:了解基因工程的工具酶,基因工程载体;掌握基因文库的构建和目的克隆的鉴定,聚合酶链反应,分子杂交原理合DNA测序原理,克隆策略与体外重组。
606化学海洋学
1、绪论:化学海洋学的研究领域;化学海洋学的发展历程; 化学海洋学的学科特点。
2、海水的化学组成及其空间分布:影响海水化学组成的因素;海水中化学物质的分布(营养盐、溶解氧、常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质、悬浮物)。
3、海洋中的常量与微量元素:海水中的常量元素(种类);盐度、氯度、pH值、碱度的定义和在海水的量值范围;海水中的微量元素;元素的逗留时间(逗留时间长短与元素地球化学活性、及该元素在海水中浓度大小的关系)。
4、海水中的气体:海空气体交换(海水中气体的来源);海洋中的溶解氧(在海水中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海洋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海水中的溶解度,二氧化碳与海洋生物活动、地球化学循环、地球气候环境的联系);海洋中的活性与非活性气体(定义和种类)。
5、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营养盐:氮、磷、硅在海水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和营养盐在海水中的空间分布;生原要素的概念;海水中的有机物;海水中营养盐、无机碳、有机碳、溶解氧的协变。
6、海洋同位素化学:海洋中稳定同位素(氘、氧18等);海洋中放射性同位素(碳14、钾40、三大天然放射系);同位素化学方法在海洋学中的应用(测年、推测古代海水温度、估计沉积速率、研究海洋环流或水团运动)。
7、海水化学模型及元素的化学存在形式:海水化学模型的概念;影响元素化学存在形式的因素;影响常量元素的存在形式的主要过程;影响微量元素的存在形式的重要过程;元素的有机存在形式。
607分析化学
1、绪论: 化学实验规则(★)、实验室的安全(★)、分析方法的分类(★)
2、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光电仪器使用、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和数据处理(★)
3、操作练习:无机制备基础、称量和滴定操作(★)
4、普通化学分析: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重量分析(★)
5、仪器分析基本知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色谱分析
6、电化学分析:概述、电极的构造和原理]、极谱与伏安分析简介
608普通生物化学
1.了解糖的概念和分类;掌握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掌握单糖的鉴定原理;理解几种双糖的结构和性质;能画出主要的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以及一些双糖,如麦芽糖、蔗糖、乳糖等糖分子的结构;了解多糖的分类和性质;了解几种结合糖的性质;了解甲壳素的性质和应用。
2. 了解天然脂肪酸的结构和特点;掌握几种重要磷脂的结构、特性和生理作用,甘油脂、磷脂的通式以及脂肪酸的特性;能描述生物膜的组成形式,了解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
3.了解氨基酸的分类、结构和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以及一些分析方法,要注意氨基酸是个具有两性性质的分子;掌握氨基酸的通式、结构与特性。掌握氨基酸的pK值,以及会求pI;掌握肽键、蛋白质一级结构概念与特点,几种主要蛋白酶的作用部位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确定的方法。氨基酸与蛋白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了解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层次,掌握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及结构域的概念;掌握二级结构的基本类型:a-螺旋和b-折叠的结构特点;掌握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氧合曲线,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熟记蛋白质重要的理化性质及有关的基本概念;理解分离纯化蛋白质常用方法及原理;结合实例论述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5.了解酶的基本概念,化学性质及酶促反应特点,酶的分类;酶活力概念,米氏方程以及酶活力的测定方法和酶活力计算;熟记酶蛋白,辅因子,全酶,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概念,以LDH为例,描述同工酶的概念;列举酶促反应机理学说及要点;知道酶的命名与分类原则;熟记影响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几种因素及其动力学特点,利用米氏方和进行计算;理解别构酶概念,酶活性调节方式。
6.叙述维生素的定义和分类;水溶性维生素的类别、结构、作用和缺乏疾病,脂溶性维生素的分类及其功能;掌握一些主要的水溶性维生素的名称、结构、生理作用和它们的辅酶形式;了解脂溶性维生素的生理作用;熟记各种维生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生理功能和发挥活性的形式,举出相应的缺乏病;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7.了解DNA和RNA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结合碱基、核苷和核苷酸的化学结构,熟记它们的中文名称及相应的缩写符号,DNA和RNA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比较;掌握DNA双螺旋模型的要点,以及模型在生物学上的意义;弄清楚DNA超螺旋形成过程和特点;掌握几种类型RNA结构特征;了解核酸变性和复性时反映在光谱学上的变化,以及核酸杂化原理;熟记核酸的性质及相关重要概念;DNA变性,复性,杂交和Tm;核酸序列分析的方法名称及原理,核酸的分子杂交技术。
8.生物的中心法则;DNA复制的规律;参与DNA复制的酶与蛋白质的种类和功能;冈崎片段与DNA的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异同点;DNA的损伤类型与修复机制;
9.RNA聚合酶的组成和功能;mRNA的后加工过程及其意义;逆转录酶的功能以及逆转录的过程。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原核生物启动子的特点;RNA的复制。
10.能写出蛋白质合成体系的组成,论述mRNA,tRNA和rRNA的作用原理;复述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熟悉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简要写出真核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异同及肽链合成后的加工过程。
11.理解自由能的变化和化学平衡的关系;掌握ATP的结构特性;理解ATP在能量转运中的地位和作用。
12.叙述生物氧化的概念特点和意义;解释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过程,写出两条呼吸链伟递顺序;熟记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及电子传递抑制剂的作用部位,解释P/O比;掌握化学渗透理论的要点,以及电子传递是如何与ADP的磷酸化偶联的;理解线粒体外的氧化磷酸化。
13.熟记糖酵解的反应场所,过程和调节;掌握底物分子中标记碳的去向;熟记三羧酸循环的反应场所,过程,调节和生理意义;掌握底物分子中标记碳的去向;掌握糖酵解过程和糖异生过程的异同;理解寡糖类的生物合成和分解;掌握糖代谢各途径关系。
14.重点掌握脂肪酸β氧化过程,参与反应的酶、辅基和辅酶;会计算饱和、不饱和脂肪酸经β氧化,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彻底氧化为CO2和水所产生的能量;脂肪酸合成的过程以及与脂肪酸分解过程的主要差别;了解甘油磷脂以及胆固醇生物合成的基本途径。
15.解释氮平衡,熟记必需氨基酸名称,蛋白质水解酶的作用特点;叙述氨基酸的代谢概况;写出几种脱氨基方式反应过程;掌握氨的运转,鸟氨酸循环,尿素合成。
16.掌握碱基的分解与合成;理解痛风与嘌呤代谢。
17.掌握酶活性的调节方式;掌握激素和递质受体的信号转导系统;掌握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理解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
609专业理论
包括1、中外美术史2、设计理论。
1、中外美术史
(1)要求掌握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艺术的定义、特征、分类、典型、意境、艺术创作过程等概念。并考察考生对中外美术发展历史的掌握情况。
(2)中国美术史的考察重点是魏晋以来直到明清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以及建筑、工艺美术等知识。
(3)外国美术史考察的重点是中世纪以来的绘画和雕塑以及著名的美术风格,20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流派是考察重点。
2.设计理论
(1)设计基础理论要求考生把握好设计的概念以及特征、分类,从各种关系中全面理解设计(艺术与设计 科学与设计 文化与设计 人机工程学与设计 市场与设计 心理学与设计等 )并且了解当下我国设计发展现状。
(2)设计史主要考察学生对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代艺术流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现代主义设计的高峰——包豪斯(重点之重)、国际主义风格、美国现代设计、意大利现代设计、北欧现代设计、德国现代设计、波普设计风格、后现代设计思潮(后现代主义设计 高科技风格 解构风格 非物质设计 绿色设计)等知识点的掌握。中外美术史、设计概论、专业史论(方向1为中外服装史,方向2为工业设计史,方向3为中外建筑史,方向4为中外工艺美术史)
610 英语语言基础
主要考查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1. 听力和阅读能力达到英语专业八级水平。
2. 词汇量应不少于10000。
3. 能在三十分钟内完成不少于300词的各种题材作文,要求观点明确,结构合理,论述严谨,用词恰当,基本无语法错误。
4. 能对各种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忠实原文且译文流畅。
5. 具备英语国家文化的基本常识。
711药物化学(医)专业基础综合
药物化学:
抗肿瘤药,循环系统用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化学治疗药,利尿药及合成抗血糖药,新药设计与开发。
有机化学:
有机反应及机理(包括游离基反应、亲核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立体有机化学, 烯烃、炔烃、芳烃、醇、酚、醚、醛、酮及羧酸衍生物性质与制备, 简单的多步骤有机合成。
生物化学:
生命物质组成与代谢,生命大分子结构与特点,酶,糖代谢,核酸生物化学,蛋白质生物化学,生物膜及生物氧化,代谢调节。
712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医)专业基础综合
微生物
原核生物细胞的形态与结构;真菌的形态与结构;病毒;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
生物化学
酶;糖代谢;核酸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基因工程;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药物化学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循环系统药物;抗生素;新药研究和设计。
71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基础综合
化学:
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结构、物理化学性质;
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色谱分析原理;
食品中化学成分的分类、组成及相互联系;重点掌握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与食品相关的水、酶、维生素与矿物质等在食品加工和保藏中的理化特性及其与食品的营养、安全、加工保藏、食品相关新技术的联系和应用。
生物化学:
生物大分子的功能,酶与辅酶,生物氧化,糖、脂分解代谢,核酸、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检测技术和酶的性质与酶活力测定原理。
微生物学:
微生物主要类群的细胞形态与结构;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微生物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生态;传染与免疫
801有机化学
①对烷烃、烯烃、炔烃、脂环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和醚;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以上各类化合物命名、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反应机理。 ②立体化学包括Z/E标记法和R/S构型。 ③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要掌握对有机化合物图谱的分析。
802物理化学(含胶体化学)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平衡、溶液和相平衡、电化学、表面现象、化学动力学基础、胶体化学。
803化工原理(含实验技术)
绪论:了解单元操作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及热量和物料衡算,熟悉单位制及单位换算,掌握SI制的基本单位。
第一章 流体流动
流体静止的基本方程:掌握压力、密度、平均速度、粘度等基本概念并引申至流体的静力学基本方程,即掌握压强与密度和液位的关系。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掌握物料衡算——连续性方程的依据是质量守衡,前提是稳态流动,理解方程的应用——速度与管径的关系。
机械能衡算——柏努利方程是本节的重点,为管路计算和流体输送机械选型做知识准备。这是本章中最重要的内容,亦是贯穿流体流动的理论的一条主线。理解动能、位能、压力能、能量损失的概念。
流体流动现象:建立粘度和流动的概念,由此认识层流、湍流的本质,速度分布的不同,为流体阻力计算和传热、传质的强化做知识准备。
管内流动的阻力与管路计算是本章中心内容,推导阻力计算通式,掌握层流和湍流下直管阻力计算、局部阻力和非圆管阻力计算,并了解因次分析的方法。掌握管路计算要点,重点以简单管路计算为基础,了解复杂管路的相关计算。
流量测量:了解流量测量的柏努利方程实质和流量测量原理。清楚皮托管,孔板,转子流量计操作原理及使用场合。
第二章 流体输送
离心泵:掌握离心泵的操作原理、构造、类型、主要性能参数、特性曲线、允许吸上高度、工作点、流量调节以及选用、安装、操作。重点掌握根据流量和扬程选择泵的型号。
了解其他类型泵,理解正位移泵的流量调节。了解通风机、鼓风机、压缩机与真空泵。
第三章 机械分离
沉降:比较重力沉降与离心沉降,重力沉降速度的计算,掌握斯托克斯沉降定律的计算及旋风分离器有关计算,设计降尘室的必要条件。了解分级沉降,分离器性能估计,理解旋风分离器高效除尘的原理。
过滤:理解过滤的基本概念(滤浆、滤液、滤饼、介质、助滤剂等)和基本操作(过滤、洗涤、卸渣、介质再生、重整)掌握有关过滤的基本理论及恒压过滤的有关计算,了解恒压过滤常数的测定,了解过滤设备。
第五章 传热
概述:了解传热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了解传热三种基本形式的机理和特点。清楚传热的推动力是温度差(温度梯度)。
热传导:理解温度场、等温面、温度梯度、传热热阻与推动力的概念,掌握傅立叶定律及其在单、多层平壁和圆筒壁一维稳态热传导计算中的应用。清楚各种物质导热系数的比较。
两流体间的热量传递:掌握对流传热系数和总传热之间的关系,传热过程总热阻的构成,掌握提高总传热系数的途径,各个传热环节热阻与推动力的对应,掌握对数平均温度差的概念及相关计算,传热面积的计算。理解传热速率方程与热衡算式的关系。
对流与对流传热系数:掌握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了解因次分析在对流传热中的应用。突出强调强制对流传热系数,特别是圆管内湍流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在工程中应用的重要性。了解壁温的计算。
了解有相变传热(冷凝和沸腾)在工程上的应用和强化途径,掌握有相变的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因素。理解沸腾曲线和冷凝时的热阻。
第六章 传热设备
了解换热器的种类、适用场合、优缺点般。掌握列管式换热器结构、流程的原则、实际温差的计算及列管换热器的选型步骤。了解换热器的强化途径。
第七章 蒸发
了解蒸发操作的基本概念,掌握单效蒸发的物料和热量衡算,蒸发设备的温度差损失。了解多效蒸发的流程、生产能力、效数的限制,了解提高生蒸汽经济程度的措施。
第八章 传质过程导论
掌握相组成的表示方法及一维稳态分子扩散的两种方式。层流扩散与湍流扩散,菲克定律,传质当量膜的概念,了解对流传质系数。了解动量、热量与质量三种传递过程存在着类比关系
第九章 吸收
概述:清楚工业生产中的吸收过程以及流程,掌握溶剂的选择原则。
理解有关吸收的基本理论,溶解度的概念,掌握亨利定律描述的是溶质在气液两相间的平衡关系,定律中的系数可以表示溶质溶解难易。理解以“双膜模型”描述吸收过程,各种相组成表示方法对应的传质速率方程。掌握传质推动力与传质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掌握吸收操作线方程和其与平衡线之间的关系是描述吸收过程、物料衡算、推动力、液气比等条件的形象分析和吸收计算的基础。掌握由最小液气比的计算求得操作液气比,最终求得操作液量。
掌握对低浓度气体吸收的计算(填料层高度的计算),传质单元高度,传质单元数的概念,重点是以平均推动力法和吸收因数法为主计算传质单元高度,并引入吸收的操作型问题的解法。了解吸收的塔板数及解吸操作。
其他类型吸收和传质理论为一般了解。
第十章 蒸馏
二元物系的气液平衡:掌握引入拉乌尔定律定义理想溶液,挥发度,相对挥发度的概念,清楚理想溶液的相对挥发度为两组分饱和蒸汽压的比值,相对挥发度数值越远离1物系越易分离。掌握对于理想溶液由相对挥发度得到平衡关系。
蒸馏方式:由简单蒸馏引申到精馏,二者的联系是认识精馏的基础。了解简单蒸馏、平衡蒸馏(包括计算)。掌握精馏原理。
二元连续精馏的分析和计算: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是蒸馏过程计算的基础。重点掌握理论板的概念、塔板效率、回流比的影响、最小回流比的计算、加料板的恒算。掌握理论板同一板上与相邻板间汽液组成关系,即平衡与操作的关系。通过平衡线与操作线联系起来,进料浓度与热状况又把精馏段与提馏段的相互关系加以确定;进料状况、回流比又是涉及到全塔物料衡算的主要内容。因此蒸馏操作的主要计算和概念都是物料与热量衡算的具体内容,是本章教学要求掌握的核心内容。掌握逐板法、图解法求解理论板数,理解单板效率的定义,了解由总板效率求实际板数的方法。
其他蒸馏方式,多元蒸馏一般了解。
第十一章 干燥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掌握湿空气是由空气~水汽组成,所有性质亦均从空气和水蒸汽两者出发,掌握包括水汽分压、湿度、相对湿度、湿比容、湿比热和焓、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绝热饱和温度、露点温度等基本概念。理解把上述诸概念表达在图上即为湿度图。了解湿度图的应用。
干燥器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掌握进出干燥器物料与水分的质量衡算以及由它们携带的热量的衡算构成干燥过程相关计算的内容。掌握物料流与热量流的计算可以得到产率、产量、热效率、热消耗量以及湿空气消耗量。了解由于物料的任何状态均可在湿度图上表示,故亦可用图示出干燥过程的各状态点。
干燥速度和时间:掌握水分以被除去的难易程度可以分为结合水分、非结合水分;同时以能否除去分为自由水分和平衡水分。这些水分特性决定了在一定空气状态下的干燥速度。掌握以水分移动的机理把干燥分为两个阶段加以描述。掌握恒定干燥条件下不同干燥阶段干燥时间的计算,且降速段干燥时间以近似计算法为主。一般了解各种类型干燥器。
实验部分:各院校各专业所使用的实验设备不尽相同,故实验部分的重点应是各项实验的内容、原理和实验的目的。
①直管阻力实验:以水为工作流体测定摩擦系数与雷诺数的关系。掌握流体流经圆直管时阻力的测定方法。了解流量测量方法;②泵性能实验:测定一定转速下离心泵流量与压头、轴功率和效率的关系。熟悉离心泵构造,掌握泵的特性曲线,了解常用测压仪表;③传热实验:以套管换热器饱和蒸汽冷凝加热空气,测定传热系数。了解常用测温仪表,掌握总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④雷诺实验:以水在玻璃管内流动演示层流形态和速度分布。了解管内流体质点运动方式,掌握判别流型的准则;⑤吸收实验:通过逆流填料吸收塔以清水吸收空气-氮气混合气体中的氨。了解填料吸收塔流程和结构,掌握总传质系数的测定;⑥精馏实验:在全回流条件下测定全塔效率。了解板式塔基本构造,掌握全回流条件下总板效率的测定;⑦干燥实验:在恒定干燥条件下测定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了解洞道式干燥器的构造和原理,掌握物料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
804微生物学
基础:
一、了解微生物及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二、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根本任务。。
三、了解微生物发展史上和主要代表人物的贡献。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了解细菌的形态、大小、结构与功能(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内含物和核质体这些一般构造,芽孢,糖被,鞭毛,菌毛和性毛等特殊构造)、繁殖方式、菌落特征、食品发酵工业中有重要用途细菌的菌名和用途。
二、理解G+和G-菌细胞壁的组成、构造及革兰氏染色的机理;溶菌酶与青霉素的作用机制;了解4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际应用。
三、理解液态镶嵌模型、芽孢的耐热机制。
四、了解放线菌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菌落特点和有重要用途放线菌的菌名和用途。
五、了解古生菌的主要类群,在进化途径和细胞结构上的特点。
六、了解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的主要特点。
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了解菌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的范畴;了解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及原核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不同。
二、了解酵母菌的形态和大小、繁殖方式、生活史、菌落特征、食品发酵工业中有重要用途酵母菌的菌名和用途。
三、了解霉菌菌丝和菌丝体的类型、特化结构、霉菌的繁殖方式、菌落特征、食品发酵工业中有重要用途霉菌的菌名和用途;熟悉根霉、毛霉、梨头霉、青霉、曲霉的菌体形态和菌落形态。
病毒和亚病毒:
一、掌握病毒的特性;了解病毒粒的构造、成分、对称机制;病毒核酸的类型。
二、熟悉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
三、理解病毒的复制周期(烈性噬菌体的裂解性生活史);一步生长曲线3个时期的特点,潜伏期、裂解量的计算;病毒基因组表达与复制的特点;噬菌体效价的测定方法。
四、理解温和噬菌体的存在形式、溶源性细菌的特性和溶源转变的现象和本质。
五、了解噬菌体侵染与异常发酵。
六、了解病毒多角体的实际应用。
七、了解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一、了解微生物所需营养物的种类及功能(六大营养要素;生长因子的种类)。
二、了解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以能源和碳源来划分)。
三、掌握配制培养基的原则;了解四大类微生物常用的培养基、培养基的分类(根据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分类;根据物理状态分类;根据用途分类:选择性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鉴别性培养基);理解选择性培养基、加富培养基和鉴别性培养基的应用原理及在特定微生物筛选、鉴别中的应用。
四、了解特定微生物的筛选方法(选择性培养基,选择性培养条件)
五、了解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4种方式的特点。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一、理解化能异养微生物产能方式和微生物发酵类型的多样性。
二、理解化能自养细菌中,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获得ATP和NAD(P)H的方式。
三、了解3种光合磷酸化途径的特点和代表微生物。
四、了解自养微生物固定CO2的卡尔文循环的3个阶段和特有酶。
五、了解生物固氮的微生物种类和固氮条件。
六、理解肽聚糖的生物合成组装过程;青霉素、D-环丝氨酸和杆菌肽的抑菌机制。
七、了解初级代谢(物)与次级代谢(物)。
八、了解微生物代谢调节的两种主要方式。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一、理解微生物的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二、理解典型生长曲线各时期的特点、对数期相关参数的计算、缩短延滞期的常用手段等相关内容。
三、理解恒化连续培养和恒浊连续培养的原理及用途。
四、了解同步培养的目的和方法;
五、理解温度、氧气、pH、水活度和渗透压、辐射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了解微生物与氧的关系(依照氧与微生物的关系,可将微生物分为好氧菌和厌氧菌两大类,细分为5类),并理解氧对厌氧菌毒害的机制;了解培养过程中培养基pH变化的原因及调节的方法。理解嗜冷菌,中温菌,嗜热菌;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等含义。
六、理解灭菌、消毒、防腐、化疗的异同和了解其具体措施,掌握常用的物理和化学的消毒灭菌法的条件和作用原理,如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紫外线。了解常用消毒剂和防腐剂的种类及作用原理和石炭酸系数的含义。
七、理解抗代谢药物(如磺胺药)和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一、了解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3个经典实验。
二、了解质粒的特点及主要类型。
三、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和基因突变的规律。
四、了解常用诱变剂及其诱变机制;掌握诱变育种(如UV诱变)的操作程序,
常用的初筛方法,如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主要步骤和方法,抗生素高产
突变株及抗性突变株的筛选方法。
五、理解艾姆氏法检测致癌剂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六、掌握原核生物和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的方式。理解E. coli F+、F-、Hfr和F’菌株的异同及相互间关系。了解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操作及优点、酿酒酵母有性杂交的育种程序。
七、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八、理解菌种衰退与防止措施;菌种保藏的原理与常用的保藏方法。
微生物的生态:
一、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二、掌握从含菌样品中或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主要环节和纯种分离的方法。
三、理解微生物间及微生物与其它生物间的关系。
四、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碳、氮循环中的作用。
五、了解微生物法处理污水的基本原理、污水处理的几种装置及相关名词。
六、理解检验饮用水的质量时,选用大肠菌群数作为主要指标的原因和大肠菌群数的检测方法。
传染与免疫:
一、了解与病原体的毒力相关的内容,如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抗毒素和内毒素的检测等。
二、理解免疫的概念和三大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三、了解抗原、抗体、单克隆抗体和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等内容。
四、了解主要的抗原抗体的反应。
五、了解免疫标记技术;免疫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一、了解分类单元。
二、了解学名的国际命名法则——双名法的构成;熟悉常见和重要微生物的学名。
三、理解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经典方法和现代方法。
四、了解五界分类系统、六界分类系统、三域系统。
五、了解权威性的原核生物分类系统和菌物分类系统。
805生物化学
①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各级结构、重要性质和功能;酶的特性、组成、酶促反应动力学、酶活力的概念和计算;辅酶与维生素的关系及其在代谢中的功能。
②糖代谢途径(EMP、TCA、HMP、糖异水)过程、生理意义、能量代谢、相互关系及应用;甘油三脂的分解代谢(水解、甘油代谢、脂肪酸β-氧化)和脂肪酸全合成途径过程、生理意义、能量代谢;氨基酸分解代谢的共同途径、鸟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生物合成机理;核苷酸生物合成主要原理和合成途径特点。
③蛋白质和核酸生物合成(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方式、过程要点和特点、参与合成的主要酶和因子的种类及作用。
④代谢的酶活调节---激活与反馈抑制(包括分支代谢的几种调节方式)、酶量调节(包括酶调节合成的诱导与阻遏);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检测技术和酶活力测定原理。
809植物纤维化学
植物纤维原料的化学成分及生物结构:
植物纤维原料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基本概念及其对造纸的基本影响;本章涉及的基本名词术语的概念; 植物纤维原料少量化学成分的化学组成、含量及其基本性质;针叶材、阔叶材、草类纤维原料的化学组成特点;针叶材、阔叶材和草类纤维原料的生物结构(粗视结构、光显微镜结构和微细结构、细胞种类、形态及含量);纤维形态及其对纸页性质影响。
木素:
木素在细胞壁中的沉积和存在状态;木素生物合成、木素的先驱物质及其结构;硫酸木素、磨木木素和纤维素酶解木素的基本制备过程、化学变化和收获率;针叶材、阔叶材和草类木素的结构单元,结构单元间的连接键;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光谱研究木素结构及含量的基本原理;木素的化学性质(酚型单元和非酚形单元的反应性质、木素结构单元在酸碱介质中的基本变化、及在不同制浆方法中的化学反应);木素在漂白中的基本反应特点;木素的物理性质(粘度、分子量、分子形状、溶解性和玻璃化温度);木素的利用。
纤维素: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及生物合成;纤维素的分子量和聚合度;纤维素的物理结构(纤维素分子的构象、聚集态和氢键);纤维素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纤维素的吸湿与解吸、润涨与溶解及电化学性质);纤维素的化学性质(酸水解、碱性降解、氧化降解、酯醚化);功能化纤维素材料。
半纤维素:
半纤维素的概念;针叶木、阔叶木和草类的半纤维素(种类、结构及含量);半纤维素的化学性质(酸水解、酶降解和化学制浆中的变化);半纤维素的物理性质(溶解度、分子量及对纸浆纸张性质的影响);半纤维素的利用。
810无机化学
原子结构:了解微观粒子运动特征;了解原子轨道(波函数)、几率密度和电子云等核外电子运动的概念;掌握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掌握原子核外电子分布原理,会由原子序数写出元素原子的电子分布式和外层电子构型;掌握元素周期系和各区元素原子或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的特征;根据元素原子的电子分布式能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掌握有效核电荷、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的概念;熟悉原子半径、有效核电荷、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等周期性变化规律,以了解元素的有关性质。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了解离子键、金属键的形成,熟悉相应的离子特征(离子半径、离子的电子构型),掌握晶格能的概念(不要求计算);由价键理论理解共价键的形成及其特征(方向性、饱和性)及σ键和π键的区别。掌握sp、sp2、sp3 、sp3d、sp3d2杂化及不等性sp3杂化类型及分子的空间构型;掌握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掌握同核双原子分子和异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式及能级图;掌握分子的极性、分子间力、氢键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理解离子极化的概念。
化学热力学初步:初步了解体系、环境、状态、状态函数、内能、热、功、标准生成焓、熵、自由焓的概念;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第三定律的基本内容;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盖斯定律的应用,掌握由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的方法;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及标准自由焓变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吉布斯自由能变ΔrGmө判断标准状况下等温等压化学反应方向。
化学反应的速率: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表达式和反应级数的概念;熟悉活化能及速率常数的计算;能运用质量作用定律对基元反应的反应速率进行有关的计算;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根据Arrhenius经验公式求算反应的活化能及不同温度下的速率常数;理解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
化学平衡:重点要求理解平衡常数Kө的意义及其与吉布斯自由能(ΔrGmө)的关系,ΔrGmө=-RTlnKө ;掌握化学反应等温式即范特霍夫方程ΔrG=ΔrGmө +RTlnQ的意义及其相关的计算与应用;利用函数ΔrGmө或ΔrG判断标准态及非标准态下化学反应的方向性;掌握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以及平衡移动原理。
电解质溶液: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及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值的的相关计算;掌握弱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弱酸弱碱盐、弱酸酸式盐溶液pH值的计算;理解酸碱质子理论;掌握难溶强电解质的溶度积规则及有关计算;会进行同离子效应的计算;了解盐效应,了解强电解质溶液;掌握缓冲溶液的原理及计算。
氧化还原反应:重点要求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离子—电子法配平;了解原电池、电池符号(最简单的)和双电层的概念,熟悉氧化还原电对的概念,掌握电极电势、电池电动势的概念,能通过计算说明浓度(含酸度)、分压对电极电势的影响;熟练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及平衡常数的计算;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如Ko,Kspo等;重点掌握能斯特(Nernst)方程式及其应用,熟练进行有关计算;会应用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图判断某一物质能否发生歧化反应,并会计算相应电对的电极电势。
卤素:熟悉卤素的通性和氟的特殊性;掌握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和卤离子的还原性递变规律;掌握卤素单质与水的作用;掌握卤化氢性质的变化规律,次氯酸及其盐、氯酸及其盐的性质;氯的各种氧化态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变化规律、ROH规则。掌握氯、溴、碘单质在碱性溶液中的歧化反应;了解金属卤化物性质的变化规律。
氧族元素:重点要求掌握氧族元素通性,氧、臭氧、水、过氧化氢的结构和性质;熟悉硫化氢和金属硫化物的性质;掌握硫的含氧酸(亚硫酸、硫酸、硫代硫酸、过硫酸)及其盐的性质。
氮族元素:重点要求掌握氮族元素通性,氮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了解砷、锑、铋及其化合物;了解惰性电子对效应;掌握氨和铵盐的性质;了解硝酸和硝酸根的结构;掌握硝酸、亚硝酸及其盐的性质;熟悉砷、锑、铋的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及其盐的性质(不含硫化物)。
碳族元素:重点要求掌握碳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掌握碳酸及其盐的性质(碳酸根的水解,碳酸盐的热分解)。了解Pb3O4、Pb2O3 与HNO3的反应,掌握锡、铅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两性;Sn(Ⅱ)的还原性,Pb(Ⅳ)的氧化性;掌握几种难溶铅盐的溶解性、Sn及Pb的盐的性质(不含硫化物)。
硼族元素:重点要求掌握本族元素单质、氢化物、氧化物的结构与性质,硼酸盐的结构特点;本族元素的缺电子性及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硼烷结构中五大成键要素,分析硼烷结构。
配位化合物: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定义、组成、分类、命名及配位键的本质),配合物的几何异构及旋光异构;应用VB法讨论配合物的形成过程,配合物的几何构型与中心原子所采取的杂化轨道类型的关系,内轨型、外轨型配合物形成条件及差别,中心原子价电子排布与配离子稳定性、磁性的关系;掌握配合物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d电子分布和高、低自旋的关系,推测配合物的稳定性、磁性,配合物颜色与d-d跃迁的关系。
过渡金属(Ⅰ):重点要求掌握铬、锰的重要化合物及其性质;了解过渡元素的通性;掌握Cr(Ⅲ)氢氧化物的酸碱性;Cr(Ⅲ)的还原性、Cr(Ⅵ)的氧化性,CrO42-与Cr2O72- 之间的相互转化,几种难溶的铬酸盐的溶解性;掌握Mn(Ⅱ)的还原性、MnO2的氧化性、MnO42-在酸性介质中的歧化反应、KMnO4在不同介质中的还原产物;掌握+2、+3氧化态铁、钴、镍氢氧化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及配合性,+2氧化态铁盐的还原性、+3氧化态铁盐的氧化性、水解性,二氯化钴可作干燥剂的干湿指示剂的性质。
过渡金属(Ⅱ):重点要求掌握铁、钴、镍、等常见重要金属的化合物及其性质;了解铜族、锌族元素的通性;熟悉铜、银、锌、的氢氧化物及重要盐类的主要性质,掌握卤化银的难溶性、硝酸银的不稳定性、银镜反应、Ag(Ⅰ)的配合性;掌握Cu(Ⅰ)的歧化反应,Cu(Ⅰ)和Cu(Ⅱ)之间的相互转化;熟悉Cu2+、Ag+、Zn2+离子的鉴定;了解Hg2+与Hg22+的相互转化及汞及汞盐的毒性。
课程的主要参考书
1. 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武汉大学 吉林大学等校编,第三版,1994
2.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天津大学无机教研室编,第三版,2002
3.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宋天佑、程鹏、王杏乔编,2004
4.普通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严宣申 ,1999
811高分子物理
高分子链的结构。链的组成与构造、构象、高分子链的内旋转构象、高分子链的柔顺性、高分子链的构象统计、晶体和溶液中的构象
聚合物的凝聚态结构。晶态结构、非晶态结构、液晶态结构、聚合物的取向结构、高分子合金的形态结构
高分子溶液。聚合物的溶解、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高分子溶液的相平衡、聚合物的浓溶液
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聚合物分子量的统计意义、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方法、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聚合物的转变和松弛。聚合物分子运动的特点、玻璃化转变、结晶行为和结晶动力学、结晶热力学
橡胶弹性。形变类型及描述力学行为的基本物理量、橡胶弹性热力学分析、橡胶弹性统计理论、热塑性弹性体
聚合物的粘弹性。粘弹性现象、粘弹性的数学描述、粘弹性的温度依赖性-时温等效、粘弹性的研究方法、动态力学谱研究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分子运动
聚合物的流变性。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聚合物熔体的切粘度、聚合物熔体的弹性表现
聚合物电学性能、热性能、光性能以及表面与界面性能
高分子物理实验
812高分子材料
一、每一种高分子材料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合成原理及方法
2.掌握材料的化学结构式、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3.了解材料的主要性能特点(如力学性能、热性能、化学性能、电性能)
4.掌握材料中主要改性品种的结构及其性能特点
5.了解成型加工工艺特性及成型方法
二、主要高分子材料包括:
聚乙烯(PE)、聚丙烯(PP)、 聚氯乙烯(PVC)、氟塑料、聚苯乙烯类塑料、聚醚类塑料(聚甲醛、聚苯醚、聚苯硫醚)、聚酰胺(PA)、热塑性聚酯(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碳酸酯(PC)、聚砜类、酚醛树脂(PF)。
813环境工程学
较全面地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环境污染防止技术与控制理论及其有关计算方法,掌握: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方法(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污染物的控制方法);②水污染及其防治方法(污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处理方法);③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技术(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814海洋生态学
了解海洋生态学的概念和特点、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温度、光等的生态作用,掌握底质、海流、潮汐等与海洋生物的关系。掌握种群的结构与数量变动、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和种群调节、种间关系,掌握海洋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类型,掌握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途径及生态效率、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次级生产力。重点掌握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熟练掌握海洋新生产力的概念、研究方法等。熟练掌握海洋生态系统中碳、氮、磷等物质的循环及转化过程。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发展与生态平衡、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意义。了解水产农牧化、大海洋生态系统等海洋渔业资源的管理科学,掌握海洋污染、环境容量、赤潮等定义,了解海洋污染的分类、特点。
815细胞生物学
了解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意义及发展简史。掌握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本功能和特性;掌握细胞的类型、特点;掌握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结构组成和体系,了解二者的异同。掌握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结构与功能,生物膜的结构模型以及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种类及主要特点。掌握细胞及信号传递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概念,了解信号传递的途径。掌握内膜系统即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和液泡等四类膜结合细胞器的结构及功能。掌握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及主要功能。掌握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掌握染色质、染色体、核仁的结构与功能。了解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转录的关系。掌握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多聚核糖体与蛋白质合成的关系。掌握微丝、微管中间纤维的结构与功能,了解细胞核骨架的结构与功能。掌握细胞周期、细胞分裂的概念及各时期的细胞特点。掌握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了解癌细胞、癌基因与抗癌基因的概念以及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了解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掌握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结构变化,了解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发生的分子机制。掌握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方法,几种细胞组分的主要分析方法的原理及技术。了解细胞培养、细胞工程及显微操作技术的基本原理。
817机械原理
平面机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机械力分析;机械效率,自锁;凸轮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各种齿轮传动及几何尺寸计算;轮系传动比及设计;机器运转与调速,等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飞轮转动惯量的决定;刚性转子的平衡。
818机械设计
机械零件强度,螺纹联接受力分析、强度计算,齿轮、带、链、蜗杆传动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及设计计算,摩擦磨损理论,滑动轴承结构和设计,滚动轴承选择计算及组合设计,轴的结构和设计,弹簧受力分析和设计计算。
820材料力学
熟练掌握杆系(包括直杆、刚架)的内力计算(主要是弯矩)、变形计算(主要是能量法计算变形)、应力计算(主要是正应力和相当应力)、稳定计算等,掌握力法计算一次超静定;拉(压)弯组合及扭弯组合强度计算。
821测试技术
信息、信号及其描述,测试系统误差分类及静、动态特性,常用传感器原理,中间转换电路,显示与记录,机械工程测试系统应用。
822热工基础
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基本过程和定律,蒸汽动力装置循环和压缩致冷装置循环的分析与计算,湿空气性质;传热学基本概念,导热过程分析,对流换热的基本特点及主要无因次准则数,辐射换热过程特点及简要分析。
823工程流体力学
重点掌握流体静力学、流动运动学与动力学基础(能量方程和动量方程),流体阻力,管流及计算,非牛顿流体流动。
824工程力学
主要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材料力学部分: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性、受力与破坏规律,有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825汽车构造
掌握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与特性、汽车传动系的组成与功用,汽车转向系统与制动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826人机工程
熟练掌握人体尺寸的测量方法及统计特性、产品设计中人体尺寸数据的应用方法;熟练掌握显示装置设计、操纵装置设计、手动工具设计中的人机学因素和准则;熟练掌握安全性设计、维修性设计;了解视觉传达设计及室内设计中的人机学因素。
827电子技术
包括模拟与数字部分。
模拟部分①重点掌握半导体三极管及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及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的分析、计算与应用;②掌握反馈放大电路、信号产生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数字部分需掌握①逻辑代数基础;②门电路(TTL、CMOS);③触发器;④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及常用中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⑤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
828自动控制理论(经典部分)
①线性连续系统: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方框图及信号流程图;系统的时域法分析;系统的根轨迹法分析;系统的频域法分析;系统的综合(校正)。
②线性离散(采样)系统:脉冲传递函数;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暂态响应;Bode图法校正,最小拍系统的设计。
③非线性系统:相平面法分析;描述函数法分析。
829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本课特点是硬件、软件相结合,强调应用。复习时应掌握以下内容。
一、概述
1.基本概念
2.微型机中数的表示方法:
(1)进位计数制(二 、十、十六)的表示方法和数制转换、运算(加/减)(2)有符号数的表示方法(原码、反码及补码)、数(单、双字节)的范围及运算(3)无符号数表示方法、数(单、双字节)的范围及运算(4)BCD码(压缩、非压缩)的表示方法、运算及调整(加、减、乘、除)
3.微型机中字符的表示方法: ASCII码字符(0~9、A~F、a~f)的表示方法、与十六进制数的转换
二、 8086 CPU内部结构
1.8086的内部结构:(1)EU及BIU(2)可编程序寄存器名称及作用:通用寄存器、段寄存器与地址指针寄存器、标志寄存器
2.存储器组织:(1)8086的寻址范围、存储器的分段管理(2)实际地址(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3)奇地址/偶地址、规则字/非规则字(4)堆栈:定义、作用、操作、与堆栈有关的指令
3. 8086最小、最大模式下的引脚定义与总线
4.最小模式下总线读/写时序、中断响应总线周期
三、. 8086指令系统
1.指令组成:操作码、操作数
2.寻址方式:(1)寄存器寻址(2)存储器寻址(段地址、有效地址与寄存器的关系)(3)I/O端口寻址:(长格式、短格式,直接、间接)(4)段内、段间寻址
3.指令执行时间:时钟周期、总线周期、指令周期
4.指令系统(1)指令:助记符、功能、操作、寻址方式、字节数、周期数、对标志寄存器的影响(2)指令类型。数据传送:通用、累加器专用、地址传送;算术运算:加、减、乘、除,8位、16位,有符号、无符号,BCD调整、对标志寄存器的影响;逻辑、移位:逻辑、算术,左、右,大、小 ,一次、多次;串处理:SI/DI、CX、DF、AX/AL的作用;重复前缀:REP、REPE/REPZ、REPNE/REPNZ;控制转移:无条件、有条件、段内/段间;转移地址与偏移量的关系;转移条件:单标志/多标志、有符号/无符号;循环指令:LOOP、LOOPE/LOOPZ、LOOPNE/LOOPNZ、JCXZ;子程序调用与返回:CALL、RET、RET n、段内/段间、直接/间接;
处理机控制:标志处理;
5.中断类指令和IBM PC DOS系统功能调用
(1)中断种类与专用中断(2)中断向量、中断向量地址、中断向量地址表(3)中断指令 : INT n、 IRET(4)DOS系统功能调用与BIOS中断调用的方法、功能、入口参数与出口参数
重点掌握DOS系统功能调用:01、02、09、0A号
四、汇编语言程序格式与伪指令
1.汇编语言源程序与汇编程序
2.汇编语言程序格式
(1)名字:标号/变量——定义规则、属性 (2)操作符:硬指令、软指令、宏指令(3)操作数:常数、存储器、表达式(4)注释
3.伪指令
(1)定义数据、符号、标号(2)分配存储器(3)定义程序块:段、过程(4)结构:定义、预置、引用(5)记录:定义、预置、运算符(6)模块连接:PUBLIC、EXTRN
4.运算符:算术、逻辑、关系、分析、综合
5.宏指令:定义、引用、展开
6.程序段前缀区PSP的设置、返回DOS的方法与操作
7.汇编语言源程序格式框架结构
8.汇编语言程序上机过程:编辑、汇编、连接、调试
五、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1.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1)顺序结构(2)分支结构:单分支/多分支、有条件/无条件(3)循环结构:初始化、循环体、循环控制、循环结束。类型:先判断后执行、先执行后判断(4)子程序(过程) 段内/段间。说明:入口条件、出口条件、使用寄存器情况。嵌套。参数传递方法
2.实用程序设计
(1)数制与代码转换:10--2 、2--16、16--ASCII(2)表格处理:有序/无序、查找、插入、删除、排序、搜索(3)算术运算:加、减、乘、除,8位、16位,有符号、无符号,BCD调整
六、半导体存储器
1.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功能与特点
2.常用半导体存储器的芯片与容量:2716/2732/2764/27128/27256、2114/6116/6164等
3.存储器系统的设计:(存储器芯片与CPU连接应考虑的问题)
(1)地址线、数据线、控制信号的连接(2)存储器芯片的寻址方法与地址范围的确定:线选法、全译码法、部分译码法;注意:片选信号的产生方法与地址重叠
4.根据要求用N*1位、N*4位、N*8位存储器芯片组成存储系统:选择芯片数、画出存储器系统的电路图、确定各芯片的地址范围
七、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
1.接口的概念及基本功能:(1) 接口与端口(2) 接口传递的信息(3) 端口的编址方式:统一、独立
2. 数据传送的控制方式:无条件、条件、中断、DMA方式
八、 中断系统
1 .中断的概念;2.中断过程(请求、响应、服务、返回、优先);3.中断向量表的设置
九、 可编程序接口芯片
1.接口芯片的功能、内部结构、工作方式、引脚;
2.接口芯片的初始化与控制字;
3.常用的可编程接口芯片与应用。(1)重点掌握并行接口8255A的原理与应用(2)重点掌握定时器/计数器8253的原理与应用(3)了解中断控制器8259A的原理与应用(4)了解DMA控制器8237A的原理与应用(5)了解串行通讯接口8250/8251的原理与应用(6)掌握A/DC(0809)、D/AC(0832)的原理与应用
830传感及检测技术
传感器的一般特性及标定,电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波式和射线式式传感器。电桥电路,信号放大电路,信号分析电路,信号转换电路,典型测控电路分析。
831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主要包括误差的基本性质及处理、误差的合成与分配、测量不确定度、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法处理(主要为线性参数)、两个变量都具有误差时线性回归方程的确定及一元非线性回归等。
834计算机程序设计
C语言概述: C语言程序的开发过程; 基本数据类型和运算符: 关键字、标识符和保留标识符,基本数据类型, 运算符和表达式; 简单程序和选择语句:结构化程序设计概述, scanf()函数和字符输入、输出函数调用, 表达式语句, 复合语句, 副作用和顺序点,关系运算符, 逻辑运算符, 条件运算符, if条件语句, 结构化流程图, switch语句; 循环语句和转移语句: 循环的概念, for循环, while循环, do-while循环, break语句, continue语句, 多重循环; 数组: 一维数组,二维数组, 数组的查找与排序操作, 字符数组和字符串; 函数: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定义, 函数的调用, 函数的返回值, 函数参数及函数间的数据传递, 函数的嵌套与递归调用,变量的存储类型及其作用域, 内部函数和外部函数; 指针:指针的基本概念, 指针变量的定义和初始化, 指针运算符, 指针变量的运算, 指针变量作为函数参数, 指针和数组的关系,指向字符串的指针变量, 指向多维数组的指针变量, 指针数组和指向指针的指针, 指向函数的指针, 指针型函数; 预处理程序: 预处理指令#include, 预处理指令#define:符号常量, 预处理指令#define:宏, 条件编译; 结构与联合: 结构定义和结构变量的引用, 结构数组, 指向结构的指针, 结构与函数, 引用自身的结构,字段结构, 位运算, 联合, 枚举, 类型定义; 文件: 文件类型指针, 文件的打开与关闭, 文件的读写, 文件的定位, 文件的错误检测。
835色彩印刷学
第一章光与颜色视觉
基本内容:光辐射;光的现象;光与色的关系。
重点掌握:光的基本概念;光的反射、透射和吸收概念。
颜色视觉形成
基本内容:颜色感觉形成机理;颜色视觉的生理基础;人眼的视觉功能;影响物体色彩的因素;颜色视觉理论;视觉现象。
重点掌握:1.颜色感觉形成机理;2.明视觉、暗视觉;3.光谱光视效率;4.颜色形成理论。
第三章 颜色的性质
基本内容:颜色的三属性;颜色的分类和特征;色彩的调和。
重点掌握:1. 颜色三属性概念;颜色三属性几何模型;颜色的分类。
第四章 颜色混合规律
基本内容:颜色混合规律;色光混合;色料混合。
重点掌握:1.色光三原色概念;2.色光加色法;3.色料三原色概念;4.色料减色法;5.色光加色法与色料减色法的关系。
第五章 CIE色度学系统
基本内容:颜色匹配;色度学系统概述;CIE1931 RGB色度系统;1931 CIE-XYZ 国际坐标制;CIE色度计算方法;颜色色差与均匀颜色空间;同色异谱现象;彩色印刷品的颜色公差制定方法。
重点掌握:1.颜色匹配实验、匹配方程;2.色品坐标的概念和色品图;3.色度学系统的建立;
4.CIE 1931 XYZ色度系统;5.CIE色度计算方法;6.主波长与色纯度的计算;7.CIE 1964和CIE 1976 LAB色差计算;8.同色异谱现象。
第六章 颜色显色表示法
基本内容:孟塞尔体系;中国颜色体系;其他颜色体系;印刷及设计用色谱。
重点掌握:1.孟塞尔颜色立体及HVC表色法;2.印刷及设计用色谱。
第七章 光源色度学
基本内容:光源的色温;标准照明体和标准光源;光源颜色与视觉的关系。
重点掌握:1.黑体概念;2.标准照明体和标准光源;3.光源的显色指数及定量评价。
第八章 印刷色彩
基本内容:油墨的颜色;印刷分色原理;网点与彩色印刷。
重点掌握:1.油墨的光谱反射率曲线;2.原色油墨的质量评价体系;3.GATF油墨色轮图;4.印刷分色原理;5.网点呈色原理;6.彩色印刷与颜色的密度;7、网点面积率的计算。
第九章计算机颜色的表示方法
基本内容: RGB颜色模式; CMYK颜色模式; L*a*b*颜色模式; HSB颜色模式; 色域。重点掌握:计算机颜色色彩模式;色域的概念。
第十章色彩管理
基本内容: 色彩管理基础; 常用的色彩管理软件。
重点掌握:色彩管理概念。
第十一章 颜色测量
基本内容:颜色测量样品的准备与选择; 目视测色; 仪器测色。
836专业设计
1、服装设计
1)服装设计基础理论及应用
2)服装结构设计原理与实践
3)服装工艺制作的知识及经验
4)服装品牌策划及相关方面的知识
5)服装经营方面的知识
2、工业产品设计(含玩具设计)
1)复习设计方法、设计思维等理论以及提高应用能力。
2)复习市场调研内容,研究市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提高研究、分析、判断、归纳能力。
3)研究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4)加强草图、效果图的表达能力。
5)产品的绿色设计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6)产品数字化设计方法研究
7)产品系统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研究
8)产品人机界面与语意研究
9)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信息化研究
10)数字媒体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研究
11)产品造型设计的表现技法
3、环境艺术设计
掌握环境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具备快速设计及表现的能力。
837艺术理论与专业设计
1、熟悉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
2、解当前的设计理论和观念,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具备快速设计及表现的能力。要求设计结构合理、选材得当、可行性分析没有明显缺陷;色彩、材质、结构表现准确。
838 专业综合
专业综合考试包括三部分内容: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和翻译。
1. 英语语言学
1.1 要求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及语言学中一些重要的区别;掌握语言的基本定义和特征。
1.2 要求掌握语言学主要分支的基本概念,包括:音位学、语音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
1.3 了解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言变化、语言与文化、语言习得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2.英美文学
2.1 要求掌握英美文学的主要流派、特点及其代表作家的生平、创作思想和代表作品。英国文学的重点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美国文学的重点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及现代主义文学。
2.2 了解英美社会发展中对文学创作有较大影响的事件,例如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的兴起、美国内战、一战等。
3.翻译
3.1 要求掌握与翻译有关的基本概念,包括翻译定义、翻译目的、翻译标准和译者条件等方面的内容。
3.2 要求从语言、文体、修辞这三个角度灵活地运用好翻译系列技巧。
3.3 理论上,对翻译学科的发展有所了解;实践上,对时文和经典散文译作有所掌握。
840管理学综合
主要包括管理概述:管理的含义、作用、性质及应用范围;管理的主要思想及其演变;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组织环境及其分析;计划的含义、作用、种类;现代计划方法;目标管理;计划工作的程序。
组织:组织的基本问题: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集权与分权、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直线与职能;组织设计与常见组织形式;组织设计的原则;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组织变革动力、过程与影响因素。
控制:控制目标与类型;制定控制目标;控制的手段和控制的方法。
激励:激励的基本概念:需要、动机、行为、激励;激励理论:层次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
领导:领导与领导者、领导者权利的构成、领导者的素质;人性假设理论;领导方式、决策、用人、领导效率。
协调:团体的类型及作用、非正式团体的优缺点、冲突及冲突的解决;沟通、人际关系。
组织文化:企业文化的含义、企业文化的结构;文化力的内涵、特征及功能;企业文化建设。
比较管理:美国的管理、德国的管理;日本的管理、亚洲的管理;中国的管理。
管理知识应用:本部分主要考核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察考生掌握管理实践热点问题及管理研究动态情况。管理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既包括上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也包括其它相关背景知识。
在上述管理学的复习范围内(除去组织文化、比较研究两部分)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当增加运筹学中线性规划部分的内容,包括线性规划、目标规划、整数规划、运输问题。
841农学专业综合
(一)生物化学复习提纲:
1.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各级结构、重要性质和功能;酶的特性、组成、酶促反应动力学、酶活力的概念与计算;辅酶与维生素的关系及其在代谢中的功能。
2.糖代谢途径(EMP、TCA、HMP、糖异生)过程、生理意义、能量代谢、相互关系及应用;甘油三脂的分解代谢(水解、甘油代谢、脂肪酸β-氧化)和脂肪酸全合成途径过程、生理意义、能量代谢;氨基酸分解代谢的共同途径;核苷酸生物合成主要原理和合成途径特点。
3. 蛋白质和核酸生物合成(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方式、过程要点和特点、参与合成的主要酶和因子的种类及作用。
4. 代谢的酶活调节---激活与反馈抑制(包括分支代谢的几种调节方式)、酶量调节(包括酶调节合成的诱导与阻遏)。
(二)食品化学复习提纲
1.水:
水的功能(食品工艺学方面,食品生物学方面);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食品中各种水的性质;水分活度的定义,水分活度与温度的关系;等温吸湿曲线的定义,等温吸湿曲线上不同部分水的特性及相关概念,等温吸湿曲线与温度、食品类型的关系,滞后现象;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2.糖类(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及在食品中的作用;糖苷的结构、分类及性质;食品中重要的低聚糖、具有特殊功能的低聚糖的应用;环状糊精的结构、分类与应用;单糖和低聚糖的理化性质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变化及应用(如单糖的溶解度,渗透压,结晶性,黏度,冰点降低等),糖的各种化学和生化反应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淀粉的水解及相关淀粉酶的水解特性;淀粉的糊化和老化机制、影响因素,淀粉的糊化和淀粉的老化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果胶的结构、分类及及凝胶性质。
3.脂类:
脂肪的定义、分类、结构及脂肪酸的组成分布;脂肪的晶体特性(同质多晶,固体脂肪指数)、熔化特性(可塑性脂肪)及其对食品感观品质的影响;油脂的水解反应、氧化反应(包括三种氧化机制及影响因素)、油脂高温下的化学反应及其对食品感观品质、安全和保藏稳定性等的影响;脂肪的辐解反应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油脂的质量评价方法;油脂加工(精练、氢化和脂交换)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4.蛋白质:
食品中蛋白质的来源、种类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意义;蛋白质与食品相关的功能性质(水合、溶解、粘度、凝胶化、组织化、乳化、起泡)、蛋白质变性以及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和控制;热加工、低温处理对蛋白质及食品品质的影响与控制。
5.维生素和矿物质: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概念、分类、功能;常见维生素、矿物质的稳定性;常见维生素、矿物质在食品加工、贮藏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以及对食品品质产生的影响;利用矿物质在改变食品形状方面的应用;成酸性和成碱性食品。
6.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叶绿素、血红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的结构、性质及其在食品贮藏加工中的变化及发生条件;食品中应用的常见的天然色素(分类,代表色素)和合成色素。
7.风味化学:
食品风味的概念、分类及风味物质的一般特点;食品中香气形成的几种常见的途径;常见的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的气味物质。味觉的分类,几种基本味及影响味觉的因素;基本味的呈味机理,尤其是夏氏AH-B生甜团学说及补充理论;几类呈味物质(如甜味剂、酸味剂、鲜味剂)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8.食品的褐变:
酶促褐变、非酶褐变的概念、分类;酶促褐变的发生条件及控制方法;食品中常见的几种酶促褐变的机制;美拉德反应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焦糖化作用的概念、形成及对食品风味的影响。
842制革化学与工艺
1.生皮化学
1.1 生皮的蛋白质组成;
1.2 胶原的化学结构以及聚集态结构;
1.3 毛的化学组成;
1.4 不同的酸、碱、盐以及水对胶原的作用;
1.5 不同的酸、碱、盐以及氧化、还原剂对角蛋白的作用;
1.6 酶对胶原及角蛋白的作用;
2. 生皮组织学
2.1 生皮的一般组织构造
2.1 猪皮、牛皮、羊皮等主要原料皮的组织特征;
2.3 盐腌法保存生皮的原理与特点;
3. 铬鞣化学
3.1 鞣皮铬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3.2 三价铬配合物中不同配位体的相互取代
3.3 铬鞣剂碱度的定义以及对铬鞣剂鞣革性能的影响;
3.4 pH值、中性盐以及蒙囿剂对铬鞣效果的影响;
3.5 温度对铬鞣的影响及其原理;
4. 其它无机鞣法
4.1 铝盐的鞣革机理与方法;
4.2锆盐的鞣革机理与方法;
4.3铁盐的鞣革机理与方法;
4.4钛盐的鞣革机理与方法;
5. 植鞣及其它有机鞣法
5.1 植物鞣质的物理与化学性质;
5.2 植鞣的机理与方法;
5.3 醛鞣的原理与特点;
5.4 油鞣的原理与特点;
5.5 芳香组鞣剂鞣革的原理与特点
5.6 树脂鞣剂鞣革的原理与特点
6. 皮革染色
6.1 染色的配色原理;
6.2 阴离子染料的染色原理与影响因素;
6.3 金属络合染料的染色特点;
6.4 影响皮革染色的主要因素与控制方法;
7. 皮革加脂
7.1 加脂剂与加脂对皮革性能的作用与影响;
7.2用于皮革加脂的主要材料及其它们各自的特点与性质;
7.2 影响皮革加脂效果的主要因素;
8. 皮革干燥
8.1 皮革在干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物理与化学变化;
8.2 几种常用干燥方法的特点;
9. 皮革工业污染防治
9.1皮革工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特点;
9.2实施清洁化制革技术的主要环节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