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县湖坪乡是个偏远的山区乡,全乡仅有1.6万余人。然而,从1994年开始,该乡先后有56名中小学教师、乡村医生、乡镇干部和在校大学生考上了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
日前,记者专程赶赴该乡采访,探寻其因。
山乡频频飞出金凤凰 在乐安县湖坪乡人眼中,现为福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的王宏生是一位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人物。
1994年,任教于湖坪中心小学的王宏生通过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大学古代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该乡第一位硕士研究生,王宏生的成功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村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之后,湖坪乡的研究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这些原本默默无闻的乡村老师、医生或者学子,一个接一个地变身硕士、博士,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曾是湖坪中心小学教师的王文从大连海事学院毕业后分配在中组部,现任福建省委某主要领导的秘书;湖坪乡张坊村陈国祥从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又获得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现在纽约某公司工作……
如今,在湖坪乡谁考上研究生已不是新闻。大家关注的是那些“研究生之家”:夫妻研究生、一家4名硕士等等。湖坪乡张坊村委会港背村小组陈贵宝4个儿子中,有3人大学毕业后考上硕士研究生;天生聋哑的大儿子陈启祥不甘示弱,又培养出了一个硕士研究生儿子,一家4名硕士成了当地的佳话。
据统计,15年间,乐安县湖坪乡共有56人考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成为骄人的“研究生部落”。
解读“考研秘籍” 湖坪乡是乐安县最偏僻的一个小山乡,缘何能够频频考出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在考试中是否有“秘密武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学习氛围、勤奋刻苦的攻读,这些看似平常的要素,成就了该乡考研人的梦想。
记者注意到,这些考取硕士研究生的人情况基本相似,他们大多是中小学教师、乡村医生、乡镇干部等在职人员,大多已经成家,家庭负担重,工作压力大,文化基础特别是英语基础较差。为了改变命运,他们选择了考研这条道路。考研成功,个人的努力和智慧是主要因素,但作为已经参加工作的考研人员来说,仅靠刻苦还远远不够。幸运的是,几乎所有的考研者都不寂寞,从单位到乡邻,从同事到考研同行者,都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种种便利,创造良好的考研环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乡政府,还是中小学、乡卫生院,所有考出硕士研究生的单位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考研的教职工,尽量不安排事务性工作,使他们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看书。在湖坪中学和中心小学,学校还根据路程远近报销考研人员数百元至上千元不等的参加面试的差旅费。
单位的支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考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从考研资料的搜集、考研信息的共享到考研经验的分享,无论是已经考上的还是没有考上的,都能做到无私交流。对此,曾任湖坪中学教师、现为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的王进财有很深的体会。前一年考入广西大学的同事王海平获知他在考研后,从学校的报考到专业的选择,甚至到面试考试题型等等,都对他进行了细致的指引。
在湖坪中学,记者见到了2008年到学校工作的杨乐桢、董珊珊两名年轻教师。她们告诉记者,一来就了解到这个学校出了很多硕士研究生,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很快就加入了考研队伍。杨乐桢告诉记者,其实考上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学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记者随后从教育管理部门获悉,教师考研并没有影响教学工作,反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这些考研人员带的班学生成绩均不错。
荣耀与挑战并存
小小山乡频频考出研究生,是一种荣耀。但是,荣耀背后,记者感觉到了由此带来的挑战。
最明显的是人才的流失。湖坪中学校长李昌平告诉记者,这些年学校先后有19位在职老师考上研究生,比例达到在校教师的三分之一。学校能够出这么多优秀人才,自然令人骄傲,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这些考上研究生的老师大多年龄在30岁左右,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考研成功后一般都选择在外地工作,造成学校断层现象严重。湖坪中心小学校长丁德勇对此也深有同感。小学共有11位老师考取硕士研究生,致使学校教师缺口非常大。他们都希望有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比如鼓励学校老师参加在职研究生考试,学习、工作两不误。
面对“金凤离巢”带来的挑战,湖坪乡各相关部门没有采取“闭关”的消极态度,而是使出浑身解数予以化解。中小学校领导都承担了大量的课时,在职教职工上课量增加、缩小班组等各种办法层出不穷。湖坪中学采取校领导及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带一,让新分配到校的年轻教师尽快成长,由此形成了教学人才快速成长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