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哈尔滨市民老滕因儿子2005年未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为了激励儿子,老滕自学了一年,于2006年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去年暑假,老滕没有让儿子小滕回家,而是让儿子去清华大学感受学校的学习氛围。
直到现在,老滕还时常告诫儿子,要好好学习,等本科毕业后再要考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若考不上,你就别考了,去别的学校没意思。(5月9日《新京报》)
我国有句流行至今的励志箴言: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老滕深富爱子之心,巴望后浪推前浪,为让儿考进名牌大学,掉转身子去实践“活到老学到老”,“自啃”书本,率先钻研,考取名牌高校。这份爱心与苦心固然让人动容,但老滕学习的出发点欠妥。首先,老滕考上清华不是为了研究学问,而是为了“回敬”给未考上名校的儿子一点“颜色看看”。这种功利的学习心态,不仅伤及自身,还会殆害孩子的未来;其次,老滕所点名要儿子必须考上的那几所名牌大学,即便中国最好,却不一定最适合孩子的自身发展。
作为衣食父母,我们可以俯下身子去帮助经验缺失的未成年孩子编织未来,但绝不是昂首阔步地包办孩子的学堂与工作岗位,也绝不是以牺牲自身的退休时光,用挤进名牌学堂去苦熬数载休息时光的方式,替孩子“预制将来”。只要孩子们快乐着,很适应地学习与工作着,那才是孩子最大的成就,更是对父母的最大的宽慰。
行文至此,我自然又想起了原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母亲。杜鲁门当选总统后,有记者去采访他的母亲,称赞道:“有杜鲁门总统这样的儿子,您一定感到十分自豪吧。”“是这样!”母亲赞同道,“不过,我还有另外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很自豪。”记者问:“他是做什么工作的呢?”母亲说:“他正在地里挖土豆。”我想:杜鲁门的母亲对儿子们让她自豪的感觉里,大概没有身份地位之别。只要她的儿子认真求学、踏实做事、安适生活,无论成就高低,都是她感到欣慰的意识源泉。
父母爱子,表达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父母为未成年的孩子设计未来,也是一种天然的朴素情怀。但孩子一旦成人了,他们的未来设计与定位,父母是无法也不应包办的。此时,对孩子未来设计的权利尊重,更是为人父母的一种美德和自觉,也是一种爱子情怀的意识升华。因为,我们应像杜鲁门的母亲那样豁达,包括自己和后辈,认真地学习,负责地工作,快乐地生活,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也是对自身宝贵生命的一种敬畏和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