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开始的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陷入一种微妙的尴尬局面:考研从去年开始首次出现降温迹象,有专家分析,降温今年还会继续,这把许多大四学生弄得举棋不定。一些研究生导师也坦言,由于学生选择的盲目性,研究生生源质量在下降,面对考研趋冷的环境,学生更应该理性分析。
考研——功利性跳板?
“有个学医科的同学上个月来找我,说想读我的研究生,可他却对社会学没什么兴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最终“劝退”了这名学生,“我非常严肃地劝导他,社会学更多的是研究抽象理论,而医药学科则注重应用试验,两者间专业跨度相当大,不要为了读研而读研。”
于海告诉记者,现在研究生的身份被加上了太多学术以外的东西。不少学生把考上研究生作为一个跳板,比如解决户口问题、满足部分用人单位“不切实际”的学历要求等等。
不少教授告诉记者,读研最需要的,是对学科真正的兴趣和做学问的热情,这是他们考察学生最重要的标尺。而对考研学生的调查却发现,只有10%左右的学生把今后从事学术研究作为考研目的,80%的学生只是希望通过考研提高学历层次,缓冲就业压力,考研的非理性色彩十分浓郁。
考研——就业压力的“挡板”?
在松江读大四的小季,这两天突然说要报考本校的硕士研究生,“我还是适合做一个学生,先待在学校里‘缓冲’3年再说吧……”像小季这样对离开校园的生活感到迷茫,担心自己无法承受就业压力,因而抱着“缓期执行”想法考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