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来,京剧是中华民族审美地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应从文化自觉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充分认识京剧艺术继承和创新的深远意义。从美学观上讲,要深刻认识京剧艺术在长期审美实践中形成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审美优势和美学特质,即京剧的魂——虚拟性、写意性和程式化这三大基本特征和四功五法。
这是京剧姓“京”之所在,也是京剧“各美其美”之所在。只有在坚持这种审美优势和美学特质的基础上“美人之美”,汲纳消融整合其他中外艺术形式为我所用,实现“美美与共”,才是真正的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否则,不论出于怎样良好的动机,一旦削减了京剧艺术的审美优势和美学特质,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创新,客观上也加剧了京剧的困境。从历史观来看,蕴涵在京剧艺术中的经过历史检验和筛选的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取向必须传承并得到与时俱进的强化,而不应打着“创新”和“探索”旗号加以解构和颠覆。
继承创新从创作美学范畴讲,关键在人才与剧目。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有人说,当下已进入京剧艺术的“研究生时代”——中国戏曲学院历届研究生班培养的108位研究生已成为当今京剧舞台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但毋庸讳言,还缺少创立新流派的如梅、尚、程、荀、张、余这样的大师。
实践证明,培养造就京剧艺术大师,至少有四个条件:一有继承的雄厚基础,宗何流派则对何流派的剧目基本都会,欧阳中石学奚派,奚派约120出剧目他基本都会,而当今的研究生大概对所宗流派的剧目会演者不过30出;二有自己留得住、传得开的代表剧目,当今的研究生很难说谁已经拥有了一个乃至几个的确留得住、传得开的代表性剧目;三是有自己的观众群,这是大师赖以生存的根基;四是必须要有学者、专家从理论上对其艺术实践进行抽象、概括,总结其京剧艺术的独特贡献和美学特色,如梅兰芳有齐如山、许姬传为之进行理论升华,尚长荣在这方面也先行一步,不久前在上海邀请专家、学者研讨其表演艺术,研究生在这方面则显然还是空白。论剧目,“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中国文联“晚霞、彩霞工程”都功在当代,泽及千秋;新时期以来新编历史剧和现代题材剧数量不少,但留得住、传得开的不多。
京剧艺术持续发展,离不开观众群体的培养。欣赏京剧艺术也须初通京剧艺术语法规则,普及京剧知识不可不为。这是与创作美学范畴相辅相成的接受美学范畴必须解决的课题:一要持之以恒地不断提升观众的京剧审美鉴赏素养;二要努力动员全社会净化文化环境,营造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一听西皮二黄便油然而生爱京剧爱祖国的感情的京剧鉴赏氛围。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京剧观众群体的培养,亦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