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引起了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昨日下午,一场“80后研究生如何走向杰出”的讨论在南师大贻芳报告厅展开。正当大家讨论如何成为杰出人才时,一位研究生却语出惊人:“我为什么要成为杰出人才,我只想毕业后找到好工作。”
教授的期待:
超越自己,要有成为“杰出人才”的雄心 钱学森认为“杰出人才”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扎实的基础知识;二、完备的知识体系;三、创新态度和创新精神。对照这三个标准,到会的四位教授均表示自己也称不上“杰出人才”。古人类学研究专家沈冠军去年在国际顶尖杂志《自然》发表了文章,一时引起了业内的极大轰动,然而他却表示,与国际大师相比,自己的功底和知识面还差得很远,“与他们交谈的时候,我甚至都不太敢说话。”教育学院的年轻教授王建华则表示,自己的人才标准与钱老不尽相同,“持续产生优秀作品的人是杰出人才”。外国语学院的张杰教授则表示,钱老的人才标准很高,但学生们要敢于做“杰出人才”,“由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真正的旷世奇才只是少数,现在没人敢说自己会超越比尔·盖茨或者牛顿,但是只要你超越了自我,我认为你就是杰出人才。”至于如何成为杰出人才,张杰说,以前大家都说“老师一缸水,学生一碗水”,水越来越少,也就没水可给了,“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批判精神,质疑你的老师,这样才可能让自己有汪洋之水。”在读研时,张杰的教授总是责怪他为什么总说“是”,为什么不敢批判自己,“尊师重道,不代表不可以向老师开炮。”
学生的苦衷:
为什么要做“杰出人才”,找个好工作才靠谱 讨论中,研究生们提出了对现实的种种困惑。一个女生表示,现行的职称评估体系就不允许论文有批判精神,因为“谁愿意把钱给批判自己的人呢?”而且,目前中国大学的科研体系多带有功利色彩,“马克斯·韦伯曾说过,学术生涯是异常鲁莽的赌博,这么多负面影响压迫着我们,想成为杰出人才实在太难了。”一个男生则表示,自己并不缺少创新精神,重要的是“这点星星之火总被外界所干扰。”一个研究生还联想到中国男足,认为大学教育的体制出现了问题,“学校似乎就不是把我们往杰出人才上培养的。初等、中等教育扼杀了我们学习的兴趣,高等教育扼杀了我们创新的精神。”“我想提一个愚蠢的问题——为什么要做杰出人才?而我只想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能够买得起房子和私家车。”这位研究生直白的表述引起了全场的掌声。对此,张杰教授则指出,此话有“推卸责任之嫌”,“你们要学会在夹缝中生存,该委曲求全的就应该委曲求全。作为你们的父辈,北京大学首席英语教授曾说过,来不及抱怨,只愿脚踏实地做事。”沈冠军教授认为,渴望成为杰出人才的人应该视学术为宗教,“只要你足够虔诚,就不会理会外界的干扰。”(作者:史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