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毕业生求职季节渐渐进入尾声,种种迹象表明,今年的就业形势比去年有所好转。然而,已经离开学校的研究生们发现,在大量的就业促进政策和好转的经济形势面前,他们仍然遭遇了就业率和学历“倒挂”的尴尬,相比于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转暖,研究生的境遇转变并不是那么明显。
远低于总体就业率 省内某高校中文系研究生李文(化名)最近很是头疼,已经毕业离校一个月了,她仍然住在母校附近的一间出租房,一到上班时间就到处投递简历,寻找着工作机会。
半个月前,她接到一所中学语文课的试讲通知。试讲日程安排显示,应聘者有20多人,其中7人是研究生,其余都是本科生。最近,李文给一起参加试讲的一名本科女生打电话,却震惊地获知,对方和另一名本科生已经接到了录用通知。 “ 我是研究生,她是本科啊,自己的专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可能输给本科生吧。”李文愤愤不平地说。
感到困惑的还有该校法律专业研究生陈永强,离校之时,他惊讶地发现,他本科的学弟学妹们除了考研的,几乎全部落实了工作,而他所在的研究生班,竟然还有近10人像他一样在家待业。“难道我这3年白学了吗?”
同样令人惊讶的一组数据印证了以上信息。记者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上半年我省 2010 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79.26% ,其中研究生的就业率为 62.01% ,比总体就业率低了 17.25 个百分点,比本科生 82.68% 的就业率低20多个百分点,甚至远低于专科生的 78.04% 。长期关注就业问题的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说,出现研究生学历和就业率“倒挂”的现象,这不是第一次,但与本科生20多个百分点的差距还没有过。
梦想与现实的差距 导致“倒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王忠武认为,研究生的就业预期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难以有效对接是造成“倒挂”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目前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已日趋理性,用人追求的是实用,而不再是学历上的“高消费”。济南一家外资软件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李晓生告诉记者,几年前公司刚进入中国时很注重应聘者的学历,后来发现,研究生在工作上并没有显示出足够的优势。因此近几年招聘,该公司一律把门槛降到本科,如果专科生来投简历也一样欢迎。去年公司就留用了两个专科生。“现在不是仅凭学历引进人才,而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能力考核制度,学历只考核标准之一,主要还是看能力、看态度。 ”
“准入门槛降低,考核标准升高,导致了研究生的就业困难。当然,还有心态的问题。”山东人才网负责人王志勇进一步分析,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物质上说,研究生的投入都要比本科生大得多,毕业时都想找到比本科生待遇更好、地位更高的工作,“这是就业心态在作祟”。同时,近年来研究生数量激增,而市场上对研究生的需求量并没有显著增加,直接导致研究生和本科生“抢饭碗”。“传统的研究生就业主渠道吸纳就业的数量也在减少。”王志勇说,作为多年来研究生主要就业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增长速度,与研究生数量增长不匹配,研究生就业已经由一元为主走向多元化分布。
“年龄也是一个问题,许多研究生都是‘回炉再造’的,毕业时已经30岁左右,与20 岁出头的本科生竞争,这是先天的劣势。尤其是女生,一毕业就要结婚生孩子,这也是很多企业招人的一个顾虑。”王志勇认为。
“就业率与学历“倒挂”,并不能就此否认研究生的整体培养水平。 但这一现象还是给大学教育敲响了警钟,应当引起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重视。”王忠武如是说。
基层就业潜力大 “高不成低不就”,是当前研究生就业面临的显著问题,王忠武认为,大多数研究生扎堆在人才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市,而不愿意去有大量需求的边远基层地区,这无疑增大了研究生的就业难度。
王志勇给记者讲了一个研究生求职的小故事:省城某著名高校的2008届硕士毕业生小许,毕业后远赴浙江杭州的一所高校,当了一名学生辅导员。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加之当地房价奇高,两年后小许产生了回来的想法,暑假时来到济南,投了许多简历始终没有回音,于是找到王志勇寻求帮助。“我建议他回老家东营,也给他介绍了几个当地的企业,待遇什么的都不错。可他就是不愿意回去,仍然死守着济南找。”王志勇惋惜地说,“面子问题,让他白白错过了机会。”
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于应届毕业生。众所周知,国家实施的基层就业项目近年来吸引了大批应届毕业生,但从受关注度上来看,这些基层就业项目对研究生的吸引力,远远低于本科生和专科生。
数据为证:统计信息显示,今年我省“到村任职”活动计划招聘2633人,报名人数达到54000 余人,其中研究生的参与比例仅为 6.25% ,“三支一扶”活动计划招聘2500 人,实际报名人数63000余人,而研究生的参与比例则仅为3.4% 。
“由此看来,研究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潜力很大,基层就业或许能成为缓解‘倒挂’难题的一把钥匙。”王志勇说,这一方面需要高校强化对研究生这一群体的就业教育,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采取更多的措施,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提升基层对高学历毕业生的吸引力。 (记者:张国栋 实习生:姜成娟 朱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