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自2005年开始推进英文硕士学位项目建设,明确培养目标定位、调整培养环节要求、推动课程资源共享、加强留学生公共课程建设,培养了一批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具备一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中国视角的高水平国际人才。
截至目前,学校开设的英文硕士学位项目由2004年的1个增至12个,吸引了来自英、美、法、德等7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2009年通过英文硕士学位项目共招收留学生197名,比2004年增长近16倍。
一、明确培养目标,体现清华特色
学校开设英文硕士学位项目,致力于探索与国际接轨的适合国际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水平的国际人才,形成了“高端定位、清华特色、中国视角”的项目特色。
1.整合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培养方案。院系在整合内部各专业方向优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和人才市场需求,设计培养方案,体现学科培养优势。如计算机系开设的先进计算项目整合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二级学科中的优质课程资源,形成新的培养方案。该项目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并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最新科研成果,使留学生掌握宽广的计算机领域相关知识,并能始终站在技术前沿。
2.结合办学定位,培养高水平国际人才。学校的办学定位是“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目前在办的12个英文学位项目覆盖了工学、人文、新闻与传播、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等学科。项目生源也体现了多学科背景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学科综合的特征,如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发展硕士项目招收的78名留学生,来自31个国家,分别拥有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背景。
“研究型”主要体现于英文项目专题研讨课和理论及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如建筑学院国际设计硕士项目开设“绿色建筑”、“当代城市与设计”、“地域建筑理论与实践”等专题研讨课,启发学生思维,促进研究工作;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发展硕士项目、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财经新闻项目分别开设“公共政策分析”、“传播学研究方法”等课程,使研究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
英文硕士学位项目的开设还加强了留学生对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了解,使其能更好地了解、参与中国的发展和建设。
3.围绕中国实践,培养中国视角。英文学位项目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论文指导等环节注重结合中国建设和发展实践,培养留学生以中国的视角思考和解决问题。如公共管理学院发展中国家公共管理硕士(IMPA)项目开设“中国政治与政府”、“中国经济发展与政策”、“中国外交战略与政策”等课程,使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经济、政治、外交政策;环境工程与管理硕士项目精心安排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主要结合课题研究,注重考察中国各地环境问题,探讨解决方案,社会实践重在考察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情况,增强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法学院中国法项目则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以法学院教师为主、吸收法律实务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组成导师组,结合中国法律实践,加强对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
二、围绕课程建设,促进人才培养 1.促进了英文课程建设和资源共享。截至2009年底,学校11个学科开设了满足学科专业要求、有较完整专业知识体系的系列英文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百余名教师参与授课,有力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生课程质量的提高。同时,英文学位项目注重相关学科课程的开设和校内英文课程资源的共享,目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开设的英文项目课程已实现共享,全球财经新闻项目正努力实现与经管学院的课程共享。
2.促进了留学生公共课程建设。学校针对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了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与文化相关课程。中国语言课按照留学生的汉语程度,分设四类汉语课;中国社会与文化课组包括了“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国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中国社会与文化比较研究”和“中国哲学”等课程。
3.丰富了开放式办学模式。通过招收优秀留学生来校攻读硕士学位,促进了学生群体的多元化,营造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氛围,促进了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双向流动。目前,清华大学在学留学研究生已由2004年的205人增至2009年的895人,增加了3.3倍,居全国高校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