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总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恩恩怨怨:有的研究生变身廉价劳动力,一年难和导师见一次面,他们投诉导师有违传统师道;有的研究生则乐于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受到导师多方面的指导和关怀,亲如一家。现今,随着研究生体制的大幅变化,学生应该怎样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呢?
有人抵触
没时间做自己的学术研究
在电脑上制作教学PPT,在台灯下编写教案,课后还要批改作业,在校园里听着铃声踏进教室站上讲台,他们不是教师,却担任着老师的角色,因为他们要帮助导师做助教。有时帮导师上本科生的课一上就是一学期。长沙某高校研二的小李一肚子的无奈。
“我们这些文科研究生一年都难得见导师一面。”今年硕士刚毕业的陈晨告诉笔者,当初选导师的时候,他的导师就在美国,一直到第二年年初才第一次见到导师。有的导师出国后几乎不跟学生联系,“其实,很多导师即使在国内,平时和学生也很少当面交流,都是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信息联系。”
笔者调查了解到,如今很多高校仍热衷于聘请政府官员、社会名流等来学校担任硕导和博导,就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都会让学生们热捧。今年研二的小董读的是新闻专业,自己的导师是系里外聘的某报社的知名主编。“当初选导师,正是看中他的名气,但从研一到现在导师忙得基本见不到人影。”小董不免有些后悔。
“自从老板发话的第一天,我就预想到了自己不可能有业余时间了。”正在读研一的周笑所说的“老板”正是自己的导师。周笑说,像自己这样的工科研究生,从录取那天开始就意味着几乎没什么寒暑假了,整个读研期间最主要的内容不是自己的学术研究,而是帮“老板”做项目。
有人乐意
参与项目是幸运不是负担
正在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读博二的周泉谈起他的研究生导师可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感受。周泉读研时师从湖大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肖岩教授,肖岩教授身为院长,事务繁多,但他坚持每月与所带研究生进行一次学术交流,平时不定期地询问学生的科研进度和生活情况。
肖岩教授领衔了世界首座可通行载重卡车的现代竹结构桥梁项目,周泉很庆幸加入了。周泉跟着肖岩教授到达耒阳市导子乡上浔村,那里条件非常艰苦,买肥皂要走半个小时,找个餐馆要坐半个小时车,当时是天气最热的时候,蚊子特别多,课题组的老师们和学生同吃同住,没有开小灶,没有特殊待遇,该得到的酬劳肖岩教授悉数发到了学生手中。周泉感叹:“能遇到这样的导师是学生的幸运,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贫困学生还得到了经济来源。”
对于现在一些研究生抱怨导师的现象,周泉也很能理解。他告诉记者,因为有些导师自己开公司,可能会让研究生去干活,但大多数老师确实是出于好心,想给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提供额外的经济来源,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关键是自己应该端正好心态,要能吃苦耐劳。把研究生参加课题研究或项目开发,当做一种幸运而不是负担,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专家支招:
经常与导师沟通交流
如何处理好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呢?为此专家支招:
一、如果导师的研究生太多,就不要选他做导师,如果已经选了,可以换导师。不要盲目追求名气。
二、保持与导师的联系。让你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导师的脑子里、嘴上、联系记录本上。这样,你不仅可以得到更多科研上的指导,而且也给导师留下深刻印象,导师在与同行交流时,也乐于推荐你。这对于你今后的求职、科研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研究生最好一周与导师联系一次,告诉导师自己科研工作的进展。
三、赢得导师的尊重。懒惰和不自信会失去导师对研究生的尊重。研究生如果懒惰或者对自己没有信心,很有可能影响到导师对学生也失去信心。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付诸实际行动才是最好的证明。
四、敢于向导师提问题,适当展现个性。可以试着和导师谈谈自己关于研究课题的个人看法,甚至是商量研究工作中的安排,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导师展开恰当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