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要求研究生发论文 到底切不切实际?

来源:中国研招信息网www.eduyz.net 作者:yzw 时间:2011-05-17 11:39:57
  •     核心提示:

论文本是学术研究的载体,可在并不合理的导向下,它却可能变成抑制学术成果的“毒药”。

最近,一直到7月毕业之前,所有的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在过“论文关”。为了拿到文凭,每个学生必须先通过两关:一是诚信关,一为数量关。所谓诚信,就是要通过学校反抄袭软件的检查;数量就是指,除毕业论文外,硕士至少发表1篇论文,博士需发表2篇。

为了达标,学生们最近的话题自动切换成“如何与机器斗智斗勇”,有学生甚至大言不惭地在校内BBS上写下攻略曰:“现在抄书还很安全,因为反抄袭软件的数据库还来不及把书籍录入。”还有的则忙于找导师“托关系”,以版面费换发文指标……

如此“论文热”,是不是该降温了?沪上著名教育家、原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教授有个大胆的建议:大学不妨以质量换产量。具体而言,他希望一些大学能取消对研究生论文数量的规定,只要求大家花更多精力专心完成毕业论文。他甚至设想让硕博毕业与论文发表脱钩,还一片单纯之地给大学的研究。

对此,同是大学围墙之内的教育界人士有赞有弹。

要求研究生发文,到底切不切实际?

除了大学教师以外,在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人人头上都高悬着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如果要顺利毕业、拿到学位,就必须在学校指定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

“学生的心思都用在发表论文上了,哪有时间认真做课题、写毕业论文?”杨德广觉得:或许是大学不合理的规定,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研究兴趣都削减了,把他们“赶”上了一条学术歧路。

“在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下,学术期刊‘僧多粥少’,是稀缺资源。让研究生和教授同台打擂台,发文的难度可想而知。”杨德广认为,国内大学有层次之分,就研究生培养的定位也各不相同。“985”、“211”大学固然应该专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发文可作考察参考;但更多普通高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知识较广、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应用型研究生,发文应为锦上添花,不必苛求。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杨德广甚至还仔细查阅了相关法律,居然也有新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其实都未对研究生发表论文作任何规定。

原来,将研究生发文与学位实行“捆绑”,是众多高校的“自主决定”。

评价学术水准,导师应比论文有发言权

连发文指标都取消,研究生教育岂不是更要“放羊”了?针对杨德广的建议,也有不少大学教师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如今的大学学风,不容乐观。一位大学硕士生导师,如此形容他眼中研究生的“生存常态”:“每天上网聊天、看电影、打牌,过着神仙般的日子。我让学生做点实验,他们就怨声载道,消极怠工。研二下半学期,有的学生刚做完预实验就准备罢工,纷纷复习考博、外出打工去了。”

对于很多在校大学生的懒散,杨德广并非视而不见。他开出的“药方”是:一方面为学生解除论文发文指标的“镣铐”;另一方面,每个导师应给自己带教的研究生“上锁”,参与研究生的学术活动、课题科研、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最核心的问题是,评价一个研究生有没有学术水平和能力,不是论文说了算,而是导师说了算。

“研究生发表的文章,导师很容易看出猫腻,那么就可以否决这样的‘研究成果’,采取延期毕业等手段来制衡。”

记者了解到,杨德广的建议,早于2007年就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少数高校推行了。但时至今日,敢“放手”的学校还屈指可数。个中原因不言自明:放松对研究生发文的要求,很可能会被认为是学校在放任研究生培养质量。试问,又有多少学校会拿自己的招牌开玩笑呢?

news


  • 地图
  • 中国考研网论坛
中国研招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