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计划招生规模达到了584416人,是2003年招生规模的2.18倍,这意味着我国研究生年度招生规模10年扩招了1倍多。
研究生如此大规模扩招,对于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来说,绝对是个利好消息。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考研的积极性和决心;二是如果录取分数降低,考上研究生就能免除找工作的烦恼。
极端
一个导师最多带二三十名学生
面对“扩招”,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唐凌教授很忧心:“扩招给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带来了新的压力,以前是一位导师指导2-3名研究生,现在一些学校甚至发展到一位导师指导20-30名研究生,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下滑趋势迫切需要引起重视。”
有关调查表明,因博士生导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博士生数量的要求,使得我国每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远远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带2-3名学生的水平。《一位教授:我向“扩招”投降》的网帖则说的更直白:“我以前上课一直是天马行空,因为我相信,所谓教授,一是要有自己的学术思想,二是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但是,一间教室80个以上的学生如黑云压城,我只能重新开始填鸭式的满堂灌。我不记得他们中的任何人,他们也不会记得我讲过的任何事,大家只是在一起为GDP做贡献。拿大学当乡镇企业,我不得不投降;拿学术建设当流水线,追求‘规模效应’,我不得不投降……”
倒挂
研究生就业率不敌本科生
分析这几年的就业率,可以看到一种怪现象,研究生的就业率往往稍低于本科生、甚至专科生。智联招聘《网络求职大学生初次就业与职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华南地区研究生就业率不敌本科生,重点高校本科就业率65.2%,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49.8%,就是佐证之一。
不少考研学生坦言:读研主要是为了暂避就业压力,希望通过提升学历给自己增添就业筹码。但是,经过几年努力,学历镀了金,就业反而更难。导致这种“倒挂”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不少用人单位更喜欢本科生甚至专科生,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求难以有效对接。二是对一些重能力重经验的企业来说,很多研究生并没有显示出比本科生更明显的优势,特别是理科研究生更是如此。
所以说,研究生扩招,问题关键不在于高校扩招多少人,而在于扩招以后,高校培养出的研究生是否能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不高,与社会的需求又不吻合,那岂不是“注水肉”?
未来
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培养质量
实践证明,研究生质量的高低,除研究生本人的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导师的水平。所谓“名师出高徒”,研究生导师的水平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提高培养质量,无论是加强学科建设、调整课程设置,还是对研究生教育整个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大的改革,落脚点还是在导师身上。
在研究生培养上,以前是“精英教育、高端就业”,现在要了解就业市场,合理调整心理预期,准确定位,大众化教育就是要大众化就业,研究生的培养要在注重知识储备的同时,更加注重应用性培养,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因为就业市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端人才而不是“方鸿渐”。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尽快完善培养体制,如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学习,在某些应用型专业,加大来自科研院所、大型厂矿企业等社会导师的比例,增加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深层次改革。
研究生的培养并非全部免费,“扩招”必然要带来扩大的教育投入。培养一个本科生每年尚需4-5万元,培养研究生所需的成本想必不会低于此。本科生的学费已让很多家庭承受不起,更何况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