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7月17日媒体报道,今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与2003年的26万多人相比,10年间翻了一番。然而,从2005年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开始,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至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
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观日趋理性,不再片面追求高学历;一些研究生就业期望值高,存在挑肥拣瘦现象。不过,一个更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研究生盲目扩招带来教育质量的下滑,使得高学历并未带来能力提升。
研究生扩招始于1999年,在2009年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成为缓解就业难的措施之一。这种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就业缓冲器的做法,只是把就业难题延后,治标不治本。更重要的是,在一些高校,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其实都没有做好迎接大批量研究生的准备工作。
一方面,教育资源跟不上研究生规模的膨胀。与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不同,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来说,核心的保障措施是导师负责制。然而,有关调查表明,因博士生导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博士生数量的要求,使得我国每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远远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带2至3名学生的水平。一些学校甚至发展到一位导师指导20至30名研究生,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下滑成为必然。
另一方面,教育模式并未适应社会需求转型。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等提供的学术性岗位逐年减少,研究生的培养定位理应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不过,不少高校对扩招进来的研究生仍按学术型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仅占硕士学位的10%,造成许多学生毕业后与社会需求脱节。
扩招从来都不是提高人才素质、缓解就业压力的灵丹妙药。本科生扩招之后,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出现,高等教育走上了粗放型发展的路子。今年4月20日,教育部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持续长达13年的高校本科扩招就此画上句号。如果没有培养制度和教育内容的改革,仅仅是追求数量增加,研究生扩招很可能重蹈本科扩招的覆辙。
扩招“刹车”,提质“加速”。研究生教育亟待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加强研究生导师管理和考核,强化以科研工作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形成研究生培养的激励和竞争机制;通过建设“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吸纳社会优质资源,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深层次改革。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网
www.chinayj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