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并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进行了全面部署。(7月14日《光明日报》)
当前,将研究生教育推向“高、精、尖”,既有挑战,也有机遇。要培养出既有创新能力又有学术水平,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队伍,仍需跨越很多门槛。
从数量上看,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我国在读博士生人数也由1999年的5.4万人增加至2009年的24.63万人,10年间增加了3.56倍。尽管数量庞大也算一项成绩,但研究生教育重量高于重质的现象也很明显。各个高校纷纷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博士生数量上纷纷“大跃进”,这种现象背后往往是高校的“政绩冲动”。因为有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就会有更大的发言权,有了更多的博士学位就有了更大的地位。所以,要提升质量只能缩减数量,走出“数量论”的牢笼。
与此同时,培养机制上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死结。专业学位授予的随意性和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功利性都让研究生教育蒙上一层阴影,专业学位和在职教育呈现的乱象表现为收费教育,只要能够缴纳费用就可以获得最终的学位。另外,各个城市都在搞的大学城,不断吸引高校设立的研究院,基本上都沿袭着这样的招生套路。在职的研究生教育变相成为收费教育,影响了研究生全日制在校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部规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一律收取学费。现阶段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收费标准,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这也让研究生教育蒙上另外一层阴影。
此外,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研究生教育比较看重论文的数量,这也造成了论文收费的乱象。各个期刊杂志将研究生的论文视作一块肥肉,纷纷抛出高额的版面费,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败坏了学术气氛。所以,要改革这样的方式,凸显导师的重要性。同时,要规避学生充当导师打工仔的乱象,杜绝出现导师雇学生做科研的现象,端正学术气氛,给研究生教育开辟一条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