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清华以后第一节社会学概论课上,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填了一张问卷。
上面有两个问题是:“你父母亲的职业?”和“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问卷收上去以后,老师对我们说:“在座的各位能考上清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们的父母。”
他接着说:“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上上周的社会学课上老师公布了开学第一天做的问卷的结果。
老师说:“我每年在清华上课都会让学生做这个问卷,每到一个大学讲课也会让那里的同学做一份。”
结果是什么样的呢?
这是我们班的统计结果,社会经济地位是根据一套职业评分表来换算的。
有知友表示没看懂这个图,解释一下。
纵坐标是对根据职业做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评分,评分越高的职业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比如政府官员银行家商人等。最底下的0-19代表无业(有可能是家庭妇女也有可能是下岗,比较特殊可以不纳入考虑范围),30以下基本是农民,30是工人。
横坐标是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左边红色是全国的分布,右边蓝色是清华大学某个班的分布。
简单来说,这张图是清华学生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构成和全国的构成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
然后这是和另一所西部211大学的比较(和清华是对口支援关系)(大家忽略掉电视剧电影那个……)重点在于“入学前活动半径”。
有知友说和这所西部大学比较太偏颇了。其实只是因为老师正好去那里讲过课……用这个做比较也能更明显地反映差别。
不过还是补充一个老师也发过问卷的学校,中国政法大学,上大学前出过国的人数占比大概是清华和西部大学的中间值。
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照下来,就简述一下。
“入学前活动半径”这一项的统计数据非常稳定。
在社科学院,上大学以前到过境外的人13年入学和14年入学的都是40%左右;
而经管学院13年和14年的数据也是40%左右,过去的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数据。
和第一张图反映的一样,相对于全国而言,清华大学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学生更多,并且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持续。
这个问卷调查的样本比较小,也不是很全面,但是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下周上课如果我没有被社会学自传忙成狗的话一定去问一下老师。
上述结果并不是说清华学生都是凭家里关系走后门进来的,而是说明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ta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和机会……
这也说明了目前中国社会流动性还不够强。(当然很多西方国家也是类似的情况。)
所以,回答题主的问题: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的。短期来看有运气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有家庭环境的影响。
评论里奇怪的内容太多,多说几句废话:
答主的观点并不是“家里有钱就能上清华北大”,我认为在求学的过程中,个人努力和家庭环境是两个互补的因素,父母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会相应减少(当然实际付出的努力因人而异)。反之亦然。
那么就必然存在一种极端情况:因为资源实在太少,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没有机会上清华北大。
当然大多数情况是: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努力,外地孩子和北京孩子一样努力,后者上了但前者没上。
并不是努力【就】可以上清北。
(个人认为智商因素对本科求学的影响不大,不作讨论。清华北大智商高的大神当然有,但大部分学生都是勤奋的普通人罢了。)
无论如何,不要把智商和家庭环境当作不努力的借口。(这句话好土,但是我还是要说)
即使在上了清华的学生里,每个人为了上清华付出的努力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成功的大道理大家都懂。个人认为,清华的学生大部分都比中国大部分的学生要努力得多,只是多得程度不同罢了。
再加几句题外话好了:
第一节课下课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
“我希望大家知道,你们能坐在这里上课是非常幸运的,中国还有很多人和你们同样努力,却没有办法来到清华。所以如果你们以后学习社会学,我希望你们能用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去思考这个社会,去让它变得更好。”
最后是老师每次上第一节社会学课都会引用的一句话,感觉也挺适合知乎的:
我力求客观,但绝不冷漠。
I have tried to be objective.
I do not claim to be detached.
——C. Wright Mi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