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环卫工,没有编制能“包死包埋”

来源:中国研招信息网www.eduyz.net 作者:中国青年网 时间:2013-01-16 11:36:59
  •     核心提示:


  对于发生在哈尔滨的“硕士生争考环卫工”事件,媒体的讨论仍在持续,反思也不断深入。去年,哈尔滨面向全国招聘457名“事业编制”环卫工人,不料引来万人角逐。在成功报名的数千名考生中,29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最终,有7位研究生“过五关斩六将”,成功当上了环卫工;22位研究生落选。1月14日,媒体报道了一位落选研究生“王洋”。在他看来,只要是带编制的工作,即使是做环卫工,也在所不惜——“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

  这位研究生对“编制”的迷恋程度,令人震撼。当然,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偏执,而是部分年轻人和家长真实存在并且坚守的择业观念——它的背景内容丰富: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体制内外的现实差异,对社会未来走向的判断,以及思维的惯性或曰守旧。从媒体的反应来看,很少有指责这些研究生的选择,而是指向了造成这种选择的体制。

  但毋庸置疑的是,和几十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编制”已远不能一统天下。这些硕士生除了环卫工之外,毕竟还有其他不少的选择。有选择就有机会成本,笔者有必要和他们说道说道——编制虽好,但不值得如此执着追逐。
 
  编制究竟有多好?有人说,编制不仅是身份,还能带来户口、福利、教育、社会保障的优待。有了编制,就可以让人少奋斗若干年。那么,果真如此?真的就值得这些研究生放弃多年所学,转而从事环卫工这种竞争力差、可替代性强的体力工作?

  编制无他,稳定而已。今天,大家对编制的理解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进不出只上不下,有保障有兜底”。说白些,就是端国家碗,吃大锅饭。这恰是计划经济时代编制的“特点”。改革是方向,是趋势,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健全,改革进程不断发展,天底下将没有一劳永逸、“包死包埋”的“编制”存在。而“编制”上附着的福利、保障等附加值,也会随着“编制”意义的改变,而体制内外趋同,最终逐步消散。相信,尽管说体制外生存艰难,体制内也各有吐槽。

  即便在今天,“编制内”的工作状态也早已不像很多人的想象:任务重、压力大、考核严,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即便个别仍有存在,那也不该是年轻人的追求。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掀起了一股公务人员下海潮。从那时开始,体制之外的世界就越来越大,越来越精彩。人生路长,所谓“编制”,越来越保护不了谁一辈子。而最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有人将自己的未来押给编制,要体制来安排一切,看似规避风险,其实时时面临最大风险。可以确定的是,编制这个东西,以前可能可靠,未来会越来越不可靠。体制的额外红利,随着改革进程必将消退。这是趋势。如果不信,可以回顾上世纪90年代的工人下岗潮。

  年轻时代所需要做的,是练就本领,而不是寻找保护。时代不停变迁,人要想走得更远,那就是先了解趋势,设定目标,不拐弯,不追赶,有路走路,有车搭车。如果没有方向,哪辆车热门坐哪车,极有可能最后哪里也到不了,所到之处也均非所愿。
  

news


  • 地图
  • 中国考研网论坛
中国研招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