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船检一线的“蓝领”研究生

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网www.eduyz.net 作者:南报网 时间:2013-05-08 12:15:49
  •     核心提示:

  他戴着一副眼镜,给人以文文弱弱的感觉,工作中他却上得船桅,钻得船舱;
  他是研究生,但他每天都穿着沾满油污的工作服。
  他就是南京地方海事局南京五一劳动模范、“金质船检”团队验船师朱勤一,奋战在船检一线的80后“蓝领”研究生。

  爱岗敬业,忍受恶劣环境追随船舶南北奔波
  谈起选择验船师这个行业,还要从朱勤一小时候说起。朱勤一有位亲戚是验船师,每天穿着帅气的制服与大型船舶打着交道,让他对这个行业充满着好奇和向往。
  2005年5月,朱勤一从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的他成为南京市地方海事局船舶检验科科员、工程师。真正干起验船师,他才发现,在光鲜的外表下,是巨大的责任与艰辛。
  “船检是水上安全航运的源头,关系着船上的每一条生命。”朱勤一说。
  船舶检验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夏天船舱的温度高达六七十摄氏度,冬天则到处是冰冷的海水、江水、湖水。为了检查到船舶的每一个细节,他不得不深入到狭小的密闭空间内,忍受着高温和寒冷。
  朱勤一用“误入歧途”四个字来形容自己选择的这份职业,但他却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干了8年。长年追随船舶南北奔波,一直奋战在船检第一线。
  2011年12月冬天,南京籍一艘船舶在天津发生海损事故,朱勤一前去检验。由于底舱载水未能完全排除,舱内有很多泥水。为了能在狭小的底舱爬行,朱勤一脱掉棉衣,而当时北方室外温度已在-10℃以下。从冰冷的船舱里爬上来,他脸上已冻得通红。
  脏点、累点、冷点、热点,是船检人的家常便饭,危险更是和他们如影随形。
  2010年10月,一艘3万吨级的海船在秦皇岛海域等待检验。船东将船停在了离码头7海里远的锚地。船东心里非常着急,船舶在锚地多停一天就要多损失10多万元。
  面对海上7级大风,朱勤一毅然登上小渔船驶向海船。渔船在风浪中颠簸前行,平时15分钟的航程,用了1个多小时。小船临近待检海船,可风太大,小船很难平稳地靠到大船边。朱勤一让大船扔下一根绳子来,把腰捆住,抓住软梯艰难地向大船爬去。
  朱勤一安全上船,顺利完成船检各项任务,事后他说:“那时的惊心动魄现在想想都后怕,但能得到船东对我们的认可,值得!”

  务实创新,一项成果节省船东资金3000万
  “金质船检”是全国劳模黄金山带领的品牌服务团队,朱勤一是该团队的业务骨干,承担着大量技术难题的攻关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船只安装上了机舱自动控制系统,这套系统如通过船检部门的认可,船上就可以合法减员。虽然国家有着一套严格的检验标准,但船只设备自身参差不齐,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具体的检验流程和标准。
  朱勤一以自身过硬的理论素养和积累的丰富经验,领衔团队其他成员,在系统消化吸收文件要求和翻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为检验流程实施编写了可操作的指南文件。海船机舱自动控制系统检验合格后,可为船东减少两名船员,减少成本约30万元。全市此类在册船舶有100艘左右,仅此一项成果每年为行业节省资金达3000万元。
  船检质量体系管理是“金质船检”服务品牌立身和发展的基础,是所有检验业务的指南和灯塔。作为质管小组核心成员,朱勤一时常提出建设性设想与建议。
  2011年南京市许可与非许可类项目的受理与发证环节全部纳入行政服务大厅统一管理,原有的海事船检许可受理、审核、审批、发证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朱勤一大胆创新工作模式构想,提出的“检验与发证程序分离”新概念被采纳应用,使一系列相关作业文件和工作程序得以及时完善和修订,窗口受理、发证与审核、审批事项实现有机对接,船东得以跑最少的路、花最少的时间,办成了想办的事。

  精益求精,一心坚持填补一项检验技术空白
  “有多大的行业就有多大的船检”,船检事业的发展与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经过近10年的持续发展,南京地区船舶修造行业由制造四五千吨级发展到制造三四万吨级海船,而到“十二五”末,我市的船检能力更是要达到5万吨。
  “在检验大型船舶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这方面的检验经验。”朱勤一说,要保证做出来的检验标准准确无误,涉及到基本知识的掌握,对各种法规的理解,自己的经验,别人的总结,可操作性等多个方面。
  有一次,朱勤一小组正在讨论一个章节,一句一句地讨论通过。他觉得有一句不对,提出自己的意见,可别人并不认同,争论许久未果。朱勤一利用晚上的时间找资料,搜集证据,证明自己观点。“平时他们都觉得我这个人很随和,没想到争论起来这么认真。因为我觉得做研究不能有半点马虎。”朱勤一说。
  对于大型船舶,地方海事局没有检验经验,在探讨一些施工工艺时,不知道如何开展,研究工作陷入僵局。
  “不能闭门造车,应该走出去。”朱勤一提议。队员们与某国有大型船厂取得联系,与老工程师研究探讨,并深入到车间一线,掌握最前沿的技术,也掌握了成熟的施工工艺。但是这种前沿的工艺,未必能在中小船厂实行,于是他们又走访十几家中小船厂,调研工艺情况,找出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的施工工艺。
  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协作下,分条块展开《国内大型近海散货船建造检验模块化管理》的探索研究,做大型船舶建造检验管理的探索者,有效占领了国内建造检验技术管理的制高点,为促进南京船舶修造业可持续发展、打造南京5万吨级船检团队夯实基础,填补了一项南京船检最大吨位船舶的检验空白。


news


  • 地图
  • 中国考研网论坛
中国研招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