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新举措:暑期夏令营 研究生教育存在变异风险

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网www.eduyz.net 作者:互联网 时间:2013-08-10 00:44:17
  •     核心提示:

  大学通过夏令营的方式,选拔适合自己的硕士研究生,本是一件好事。这可以增加学校对学生的了解,也可以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大学、专业和导师。毕竟,如果只依靠笔试成绩和短时间的面试,是很难全面考查一名学生的。事实上,夏令营其实就是一次时间较长的面试,这类似于国外大学所举行的校园面试。而且和国外大学相类似的,学生可以申请并参加多个高校的夏令营,同时获得多个院校的青睐,学生可以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此外,学生需要准备充分的申请材料方可通过夏令营营员的选拔。以2012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需要的申请材料为例:需要申请表,个人陈述;专家推荐信;前两年半成绩单与总评成绩排名证明;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或TOEFL成绩,或GRE/GMAT成绩等体现自身英语水平的证明1份;获奖证书复印件各1份;申请人还可提交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工作成果。很显然要满足这些申请条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积累,这有利于大学生在大学全面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避免了在考研这种应试上耗费太多的时间。

  但是,在我国,大学的夏令营存在着变异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名校夏令营,成为少数名校学生的专利。比如,很多学校的夏令营,就往往针对“985”“211”院校的毕业生,其他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这与目前研究生的免推名额主要分布在“985”高校、“211”高校有关,而夏令营又主要面向可能获得免推资格的学生。再就是,很多名校近年来把研究生新生中有多少“985”高校、“211”院校毕业生,作为一项重要的招生业绩,所以在举办夏令营时只向少数“985”高校学生开放,也就变得“合情合理”。

  其二,一些顶级大学的夏令营开始流于形式。高校针对大学生开设的暑期夏令营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于该大学、院系、专业的了解,学生和导师之间的互动。夏令营的核心不证自明的应该是学生,但是一些大学的夏令营的流程偏离了这个方向,国内最为顶级的某大学在深圳开办的夏令营,仅仅为期三天的夏令营有着各类人物的讲话,院长的讲话,市长的讲话,教育厅、卫生厅等领导的讲话占用了很多时间,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实际意义甚小。而且在该夏令营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负责具体工作的志愿者,和导师的交流机会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流于形式的夏令营,背离了开设夏令营的初衷,也达不到高校和学生的目的。

  其三,部分高校把夏令营与招生紧密挂钩,并要求学生承诺报考本校,这使学校夏令营的举办显得十分功利。学校举办夏令营,加深学校和学生的彼此了解,意图也就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就此选择这所学校,这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可我国某些举办夏令营的学校,却认为如果参加夏令营,学生却不选报本校,就白白组织了,据报道,国内某排名前十的理工科大学法学院曾举办夏令营,可却没有通过这种渠道招到学生,一是因为有的学生最终选择了别的学校,二是很多学生没有获得自己本科院校的外推资格,因此,该校第二年就不再开设法学夏令营了。

  之所以会存在以上变异,与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和大学办学理念的偏差有关。
  首先,我国研究生招生,目前采取统一测试加学校面试的方式,虽然学校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包括统一测试的专业测试由学校命题,面试成绩在录取中占一定比重),但是,研究生录取还是集中录取制度,一名考生只能填报一所第一志愿院校,也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按照这种录取制度,考生根本无法在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根据录取学校、录取专业和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进行选择。因此,学校在招生录取中一直处于强势,在这种一贯的强势惯性下就把举办夏令营变为抢生源的手段,也限制学生的选择权。

  其次,我国大学存在严重的学历情结和学历歧视。作为教育机构,大学应当倡导平等的教育理念,可是,无论是在研究生招生,还是在新教工的招聘中,近年来,大学都特别在意“学校身份”——要求研究生来自“985”名校,要求新教师有海外名校求学经历,等等。这是有违教育公平理念的。据笔者所知,有一所高校就明确要求,博士招生要尽量招到C9(“985”高校第一期9所高校)的毕业生,为此,就是这名学生的水平不高,但为了招生数据好看,达到招生指标,却不得不把他招收进来。这显然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公平,也影响学校的招生质量,同时还会产生连带的负面效应。这在夏令营中的表现就是营员的选拔大部分局限在本科是“985”或者“211”的学生,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普通院校通过的比率极低。

  大学的这种“学历情结”,除了受“学历社会”的影响外,还与大学的行政化有关。行政领导为了制造短期的政绩,制订不合理的招生政绩指标,对此,教授们虽有不同的意见,却没有话语权。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研究生招生近年来加大了推免的力度,从研究生招生改革看,推免制度符合研究生改革的方向,这扩大了学校的招生自主权,也改变了靠笔试成绩选拔学生的应试思路,可是,推免制度现在也普遍遭遇质疑。一方面,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只有“985”高校、“211”院校的学生,照此发展,如果推免比例增加,二本、三本院校学生考研的竞争程度将更加激烈;另一方面,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并不能自由申请多所学校,也无法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要避免夏令营这类好事发生变异——其实,我国研究生教育整体也已经发生变异,比如只注重规模,不注重质量;一名导师带几十上百名学生;很多高校竞相申办博士点、硕士点……这就需要我国深入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

  就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来说,我国必须建立自由申请入学制度,以及研究生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在招生、培养中的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报考研究生者可以自由申请多所学校,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就避免了大学将招生政策、录取优惠作为抢生源的手段。按照这种招生录取制度,如果举行夏令营,大学根本无法对学生做出约束——考生们拿到录取通知书还可以选择是否来这所学校,何况仅仅只参加了夏令营这类活动呢?

  而就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来说,主要是推进大学的去行政化,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像研究生招生、培养这类事务,不应该由行政管理、决策,而应该由学校的教授会负责制订相应的规则,并发挥研究生导师的自主性。我国虽然建立导师制,但“导师不导”的情况十分严重。教育部门和学校认为,要用统一的考试、统一的面试、统一的基础课程要求和统一的发表论文要求,才能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殊不知,这只会让研究生教育缺乏特色,同时让教师没有对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负责的意识。要让研究生教育提高质量,就必须让教育回归本位,重树教育尊严和学术尊严。


news


  • 地图
  • 中国考研网论坛
中国研招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