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被“考研基地”戏谑是谁的错

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网www.eduyz.net 作者:yzw 时间:2014-01-10 08:44:03
  •     核心提示:
1.jpg
   
       最近一段时间,有两所地方高校又郁闷了——分别是位于山东的曲阜师范大学和位于河南的信阳师范学院。原因是央视在报道“考研率”问题时重提旧事,不甚光彩的“考研基地”称号再被搬出。并且央视用了“久负盛名的考研基地”、“考研界的超级院校”、“四年磨一剑”等来形容,颇具戏谑味道。信阳师范学院也不例外,央视在报道中透露,该校每年都会张贴考研光荣榜,被采访的学生在节目中则连声感叹“看到人家考上了,真的很羡慕”。

       事实上,被冠以“考研基地”的高校不止这两所,在一些BBS中,网友盘点的中国四大“考研基地”是曲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聊城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

       据报道,曲师大的考研率一般在30%以上,部分专业甚至达到60%。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些学校的学生有不少是“名校”落榜生。在全国很多地方,高考文科640分就可以报考北大、清华,但在山东、河南这样的教育大省、人口大省,似乎要困难得多,不少高分考生被调剂到省内二、三本院校,“考研成了他们改变命运的‘第二次高考’”。

        央视的报道看起来并无讹误,但却引发涉事学校和学生的强烈反弹,尤其是曲师大——邓相超就是其中一员。
 
       1月7日晚上,他写下了这样一条微博,“这一报道极大地伤害了曲师人!20年前,我在曲师大读研,我深知母校老师的兢兢业业!我也知道学弟学妹们学习之刻苦!曲师学子按照国家考试要求认认真真学习考研,有什么不好?!”

       邓现任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山东建筑大学信息传播与社会调查研究所所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山东省政协常委,而此时此刻他的身份似乎只剩下一个——曲师大校友。

       更具代表性的意见来自曲阜师大文学院本科生位长安,他发表了一篇《央视,请还原一个真实的曲师大》的长微博,其中为母校“高考研率”的现象做了解释,一是山东省高考竞争激烈,分数线居高不下,在外省能上重点大学的分数,在山东只能上曲师大这样的二三流学校;其二,就业形势严峻,为了找个好工作继续深造无可厚非;其三他反驳了高分低能的质疑;其四是指出国家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批评熊丙奇“坐着说话不腰疼”——在央视的报道中,熊丙奇表示“如果二三本院校把考研当成就业出口的话,那实际上可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其五,位长安指出社会上对一些高校存在歧视,其中点名批评了华东师范大学的许纪霖教授——在2004年一名记者《探访一所特别能考研的大学》一文发表之后,社会上曾经掀起一股支持与反对的论战,而许纪霖是批评曲师大的先锋。

       曲师大校友、网友mitbbs表示,他本科时在曲师大排名后100名,考研到985高校攻读硕士后又在海外名校读了博士,现在在海外名校任教职。总体而言,肯定985、211高校出来的学生优秀点,但就考上研的来说,不比他们差多少。

       这位网友的经历应该不在少数,在很多曲师大学生看来,到大城市、名牌大学读研究生是一条“康庄大道”,一些媒体的报道是在试图封锁这条社会上升渠道。

       曲师大校友、网友lxw2010gjy表示,1月5号下午走出考场的那一刻,面对着“曲阜师范大学”六个大字真的想抱头痛哭,真的感谢这个学校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考研是自己的路,却在考研途中被“警告”过多次不要考XX学校。我是一名山东考生,高考分数598,放在山东是一个不高的分数,而且自认不是读死书的学生,这样的分数放在北上,上重本应该还是有机会吧,可在山东,那年忍了、认了,走进了曲园。可在四年之后,想为自己买单、圆梦的时候却被告知,曲园有着“考研基地”名声,名校导师都将曲园学子视为“考研机器”,一阵轰鸣,悲乎哀哉。难道,我们活该吗?中国梦的平等,都到哪里去了?

       随着舆论的发酵,“考研基地”的称号正给曲师大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当然,也有人认为曲师大有点反应过度,一位媒体人表示,“考研基地怎么了,丢人吗?寒门子弟怎么了,曲师大很有名吗?不自信才会事事都反驳,真自卑才会摆逻辑讲道理。锱铢必较、睚眦必报,什么事都要讨说法讲明白,还是心里虚,没必要。谁都有主见判断,一条央视新闻塌不了天,想借机显摆新闻业务能力,只会贻笑大方。

       事实上,媒体报道“考研基地”问题以来,曲师大校方基本没有做什么官方回应,大部分声音都是来自义愤填膺的学生和爱校心切的校友,甚至有学生问校方“是不是太温和了?”,对此,曲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唐爱民回应称,“理性的思忖,有理的回应,也许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以曲师大学子的实力和勤奋,必定赢得有良知学者的赞同。”

       面对主流媒体的报道,曲师大不可能不作出反应,而面对社会上对曲师大的误解,甚至是对曲师大毕业生的歧视,该校更是如坐针毡。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在诸如曲师大这样的高校看来,一些媒体的报道似乎在打压公平竞争,但“考研基地”背后折射的问题却不仅限于此,或许我们能从某记者对曲师大的“道歉信”中,感受到媒体初衷与现实效果的巨大反差:

       今天在网上闲逛,无意中进入“拂柳先生”的博客,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我三年前发表的一组报道。文章开头的那段文字,让我原本轻松的心情变得沉重,觉得有必要在此向曲阜师大致力于考研的同学们道歉!

       拂柳先生说:“该记者撰文称曲阜师范大学为‘一所特别能考研的大学’和‘考研基地’,时值曲阜师大正在筹备50年校庆,这新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给曲阜师大的声誉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当年那届学生考研复试通过率明显下降,很多大学歧视他们,尽管他们初试分数很高,还是被以种种理由刷下来!)”

       我不敢肯定这种结果是因为报道的缘故,但是,它既然发生在我的报道之后,我就找不到理由为自己开脱。

       从获知很高的初试分数到复试中惨遭淘汰,那些同学经历了大喜而悲的过程,该有多么痛苦,我难以体会到。对他们来说,原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努力改写的命运,被另一种可怕的方式改变。

       而错并不在他们!

       我的那两篇报道是《探访一所特别能考研的大学》和《部分地方院校成为考研基地?》,试图以因考研率高而名闻遐迩的曲阜师大为例,揭示普通地方高校严重应试化的现象。基于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忧虑和关切而做此报道,无可非议。

       从传播的效果来看,报道很成功,它引起的社会反响出乎我的意料。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社会各界人士对此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人称著名学者的许纪霖和邓正来也没有放过这次发言的机会,他们将讨论推向了深入,直指“考研变高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制度性根源。

       应该说,这组报道达到了它的目的,虽然它依然无力,也不可能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至于我,在得到一些肯定的同时也挨了不少批评,后者认为我歧视地方院校。这真是莫大的冤屈。

       对于当时从业刚满三个月的我来说,因报道而生的沾沾自喜显然沾了上风,我并没有过多的考虑这组报道会给那些院校的学生带去怎样不利的影响。后来,我才逐渐感觉到,这种喜悦很可能会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一个令人感到强烈不安的信号是:有越来越多的名校和重点大学在大幅度的提升本校保送生的比例。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北大,这所曾经以兼容并包为世人津津乐道的高校再一次展现了它的狭隘和傲慢。

       今年7月,北大公布了2008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其中,学校招收推荐免试生(保送生)的数量占到了计划数的50%至80%。而外校有幸能保送北大的仅限于“全国重点大学优秀应届毕业生”。此举几乎粉碎了一般高校学生就读北大的梦想。

       这种做法,据说是为了保证学校的生源质量。

       我们理想中的大学应以精神的熏陶为最,它颇具个性、充满活力、丰富多彩。但现实中的大学却走向了它的反面,沽名钓誉、急躁冒进、千校一面,层出不穷的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已让悲观者感觉无可救药。

       高校庸俗化的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学生,尤其是身处普通地方院校的学生,比如曲阜师大这类处于二三线中小城市的大学。这里的学生,没有金字招牌,甚至没有勤工俭学的机会。对他们来说,学校生活枯燥乏味,学校之外无处可去,也许只有考研才是最好的出路。

       所以,要拼命读书,要像对付高考一样去考研。当就业把千军万马逼入读研的胡同时,这种举动多少具有悲壮的色彩。无论怎么说,同学们为此付出的努力,都值得肯定和赞赏。

       虽然,他们中的不少人可能会存在种种问题,如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够等等,但对此要负主要责任的不应该是受害者的学生。

       因此,我有必要道歉,虽然我无意伤害他们。

       记者澄清自己“无意伤害他们”,但在中科院研究员王德华眼中,这已经给曲师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受伤害的是一年一年的考生。那些真正为了求学和追求学问的学生,更是伤害太大。”

news


  • 地图
  • 中国考研网论坛
中国研招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