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月,导师感觉研究生越来越难带,研究生感觉研究越做越痛苦,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类似中国的医患关系,有恶化的倾向。表面看来,主要是研究生的兴趣和目标与导师相去甚远造成,典型的,如学生只求文凭从而希望导师“放水”,而导师意在学问又要求学生勤勉严谨。这种偏差导致师生间沟通交流就像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谈论到底是肉好吃还是草有味一样,不仅达不成共识,还使双方难受。
其实,研究生与导师间的兴趣和目标差异还不是最根本原因,因为兴趣总可以培养,目标也可以调整。最根本原因是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本科教育缺失,从而天生不足,不具备循正常途径取得研究生文凭的基础和能力,同时又不愿意为此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这就势必造成研究生内心的焦躁和痛苦,也令导师无奈和不安,师生关系紧张也就在所难免。
为数众多的研究生为何有天生不足?症结主要在于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社会以文凭取人,教育靠考试取胜,这种背景下,重考不重读、重文凭不重水平,考研成了志在高文凭或希望用高文凭改变本科出身从而谋得好职位的学生的最佳选择。
本来无论考研动机如何,都无对错或好坏,但关键是我们的设置又极不科学,它诱导考生可以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个森林,也就是为了考研而放弃本科教育。特别是,它使一大批二本和三本高校沦为“考研基地”。
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弊端集中体现在考试科目和考题的设置上。特别是近几年,英语和政治越考越难,而专业综合课越考越易,越考越单一,这就有力地指挥着考研大军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英语和政治上,而把对今后的读研乃至科研生涯至关重要的专业基础都荒废了。例如,今年的考研英语和政治全国线低到了创历史纪录的38分,很大程度上警示考研大军,还须在这两门课上下功夫;而很多高校的所谓专业综合,这几年早就简化成单考一门,而且指定教材,明确考试范围,有些甚至明目张胆地告诉考生,只考指定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因而考生不必把专业课考试列入备考重点。
学生从中考、高考到研考,一路应试教育走过来,所有的问题和矛盾最终都集中到了研究生阶段,而研究生教育不再能靠考试取胜,虽是导师出题,开卷有益,但由同行评分,能否毕业得把真家伙摊在光天化日之下,因此那些先天不足又努力不够的研究生如果读研不痛苦,也算是神人了。
政治,因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正确指引我们的一切行动,所以是必要的,付出再多的努力都不过分。但英语就不同了,在我看来,中国学生主要毁在英语上,因为咱中国孩子从初中到大学,差不多一半时间花在了学英语上,最后的结果是母语没学好,英语也不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