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接近尾声,教育部赶在开学前新出台的高校研究生保送新规搅起了一池春水,也在浙江省大学生中引起了热议。
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从今年起,推荐优秀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名额时不再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高校不再设置留校限额;高校不得将报考本校作为遴选推免生的条件,也不得以任何其他形式限制推免生自主报考。
这样的变化,几家欢喜几家愁。记者在采访省内不同高校的学生后发现,对于此次高校研究生推免新政,学生意见分化,浙江大学等名牌高校学生多支持,而普通高校的学生则担忧多。
按照以往保研的规定,为了加强校际交流,高校推免研究生一般设有本校与外校的名额限制,不少学校都设置留校限额,控制本校学生人数,避免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就读于一所高校,从而导致学术上的“近亲繁殖”。而依照保研新规,高校将不得自行设置留校限额或名额。
已经顺利保送到本校读研的浙大大四学生黄晨午十分支持新规定,“其实很多优秀的本校学生因为保研名额少而落选了,现在对内不设置留校名额了,那更多本校优秀的同学都有机会保上研究生了。”
“浙大本校的学生素质不比外校来的推免生差,只是受名额限制保不了研。”浙江大学硕士生林森也认为新政策的发布利大于弊,“学校可以选拔更优秀的学生,至少本校人才不会因为名额限制而流失了。”
教育部出台新规,要求不再设置留校限额,是否会导致学术“近亲繁殖”,增加普通高校学生通过保送进入好大学读研的难度?这是不少高校学子的担忧所在。“保研新规定维护了好学校的利益,但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是非常不利的。”浙江科技学院的大三学生奚恒丰说,“名牌大学内推名额不设限额,那就意味着普通高校的学生以推免生身份进入名校的难度更大了。听说名校都有些排外,现在没有了留校限额,恐怕北大、清华、浙大这些名校都尽可能留本校生了。”
浙江工商大学的姚永杰本有保研的计划,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凉了半截”,“非211高校的学生在保研时本来就不占优势,而且很多名校都有‘外校学生不如本校学生成绩好’的说法。现在高校保内名额没了限制,名校一定更愿意接受本校的学生。”
此外,在保研新规中,保送名额不再区分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也是关注的重点。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硕士意在培养特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此前,各所高校学术型硕士的推免要求一直要高于专业硕士。
“按照原来的保研规则,一般情况下排名靠前的推免生会定为学术型硕士,接下来才会轮到专业型硕士。”黄晨午说,“在填写申请的时候,学硕和专硕是分开的,一般来说,学硕的要求要高于专硕,有些同学出于保险填了专硕。”他认为,不分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是对专硕的认可,有利于专业硕士得到认同。“原来的保研规则总给人一种‘专硕不如学硕’的印象,保研新规让学硕、专硕有了平等的竞争空间。”
对此,浙大硕士生陈荣飞却有另一种担忧:“推免时不再区分专硕与学硕,学生在选择上的自主性更强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推免生应该更倾向于选择学硕。就怕出现这样的状况:学硕报名很火爆,专硕却无人问津。这样看来,新规定似乎不利于专硕的推广。”
“就文件内容本身而言,利要远远大于弊。新规定的很多项内容都增加了保研的公平、公正、公开。”浙大硕士生王佳佳觉得保研新规把“选择权”交给了学生,“保研自主性更强了,本来只能保内的,现在也有机会保外了,当然,保外竞争更加激烈了,保研机制放得更开了,没有了一些限制,所有人都在一起竞争,实力就是最被看重的了。”
据了解,学生若想保研,其综合素质必须达到院校的推免标准。无论保研规则如何变化,这一点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