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来看,考研热似乎出现了降温拐点。不过笔者认为,连续两年报考研究生人数的下降,只是种"数据性降温",而非理性回归。看清考研热是否是真“退烧”,还得看助推研热背后的动力是否已经消退。
众所周知,考研热背后是文凭崇拜热,而文凭崇拜的动力无非来自于社会就业、工资待遇等政策的捆绑,而这些年捆绑在文凭身上的就业、工资待遇政策并没有松绑。就拿近些年公务员招考或企业招聘的一些热门职位来看,设置成只招研究生的报考门槛,不仅没有降低,还大有强化趋势,何况工资待遇与文凭捆绑政策并没剥离。因而,绑架研究生文凭的功利政策一日不除,考研热自然也不会消退。
其实,考研热出现降温拐点并非是新闻,而是翻新的旧闻。早在2007年就有媒体报道,当年全国共有128.2万人报名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比2006年略有增长。但在实际考试中,"考研热"突现降温拐点:上海出现高达20%的缺考比例;沈阳市的研究生考试报名考生较之去年减少了2852人。当时的舆论也普遍认为,考研热开始降温出现拐点。但以后发展事实却并非舆论所愿,所谓考研热出现降温拐点论调是一种表象,只是由研究生招考时间与公务员与企业招录时间重叠后促成的“间歇性”降温。
相信考研热迟早要降温,让考研回归理性,也是不可逆转的大势,但就目前而言,仅从"数据性降温"就断言考研热出现降温拐点,不仅缺乏充分的论据也有违现实。在每年新增大学生不断创新高,以及就业人口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式的现实语境下,考研热恐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再加上文凭崇拜的惯性思维,以及滋生文凭崇拜的土壤仍然存在,即使报考研究生人数稍减,也难以动摇考研热。事实是,考研热要降温,起码取决于两方面。其一,通过考研去伪存真的制度建设,掐断考研功利主义的利益链,让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真正归位。其二,通过顶层制度设计,给绑架文凭的功利政策松绑,让研究生的价值不只体现工资卡上的数字。
考研热出现降温拐点,是种只看表象的误读,要逆转盲目追求文凭热的现状,非一朝一夕之功。笔者认为,需要关注的是,无论考研降温还是升温,只要研究生能够回归学术研究的理性教育,能在社会中真正体现研究生价值,那么也就无需再关心考研的冷与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