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期一周的“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落幕。期间,来自美国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Emory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0位顶尖专家汇聚金陵,为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的百余名研究生“烹饪”了一道中西合璧的科学大餐。
这些科学家囊括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士、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和著名高校的校长、博导,分别来自于中医药学、基因组学、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在为期一周的学习时间内,专家与同学们探讨了众多中医药领域的前沿问题,包括中医药在肿瘤基因学中的应用、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基因组学与转化医学、传统中医药在遗传学上的积极作用等。
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是教育部推出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思想交流、开阔学术视野、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促进研究教育的校际交流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南京中医药大学自今年3月起开始筹备2013年度研究生暑期学校工作,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研究生踊跃报名,最终来自全国各地的113名优秀研究生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届暑期学校的学员。
精彩的学术之旅让学员振奋
从白天的学术讲座到晚上的JournalClub(SCI文献精读),从面对面专家互动提问环节到午餐访谈,无论是学员、专家还是主办者都经历了一场惊喜不断、收获满满的学术之旅。
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Dr.LotharHennighausen和Dr.GertraudRobinson是遗传学专家,他们通过咖啡让人精神振奋、刹车使狂飙的车停下等简单生动的例子,来比喻基因间的相互联系,使深奥的表观遗传学变得轻松有趣、容易理解;EMORY大学的HaianFu教授是肿瘤学、药理学、血液学教授,他引入了中药复杂成分,从“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多靶点发现,让更多从事研究和临床的同学感受到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的乐趣,让中医药与学术前沿紧密结合起来,开拓了新的研究视野;香港浸会大学的晏斌教授有关生物信息学算法设计的介绍,也为很多基础学科的学生提供了新颖的研究思路。
前沿科研开拓学员视野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暑期学校结束时,一位学员在学习手册上写下了这样句话,来表达这些天的讲座带给他的震撼。知名教授们的讲座也深深地吸引了学员们的关注。
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员黄艳对清华大学博导李梢教授的研究十分感兴趣,李教授提出通过算法构建中医的寒证和热证分子网络,并通过分析得出热证出现高免疫调控而寒证出现低能量代谢,从而进一步解释中医的寒证与热证;来自重庆大学的学员陈岑在参加讲座前从没接触过转化医学的知识,通过南京医科大学马红霞教授关于基因组学和转化医学的详细介绍对自己的课题有了新的思考;重庆大学的季庆治学员则对再生医学颇为关注,四川大学再生研究医学中心的康裕建教授关于生物3D打印技术的介绍让他耳目一新;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刘保延教授关于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科研范式的讲座让山东农业大学的崔新星印象很深。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员,在获得西医博士学位后来到中国学习针灸的伊朗籍博士生阿密欧谈了自己的感想,他认为,白天的讲座和晚上的JournalClub使他对中西医结合更有信心,毕业后他将运用中、西医为人类健康服务。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员许楠也提到,虽然全英文的学术讨论充满挑战,但使同学们得到了锻炼、激发了广大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成为有国际视野的新中医人。
国外教授发出合作邀请
教授们的讲座让学员们受益匪浅,而学员们的表现也得到了授课人的肯定。从美国远道而来的LotharHennighausen和GertraudRobinson两位教授对暑期学校的学员们非常满意,甚至主动发出了合作邀请。Lothar教授说:“暑期学校让我看到了很多优秀的中国学生,欢迎主动、有很好自学能力和对现代科学感兴趣的中国学生加入到我们的研究团队中来。”Lothar教授还特别强调,没有交流合作就不会有成功,要成为杰出的科研人员除了扎实的专业能力以外,还需要很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中医研究生要实现自身“国际化”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例如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接触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来指导自己的研究。”曾在日本和美国学习工作多年的江苏省特聘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朱冰梅教授认为,暑期学校为研究生们营造了一个学术氛围和国际交流的平台。朱冰梅提醒广大研究生,英语是实现“国际化”的必要工具,要阅读最前沿的研究信息,语言这一关必须要过。
“应该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一个开拓学术视野,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所以我们邀请了国内外的顶尖专家学者,以英文授课为主,介绍国际最前沿的研究和技术。”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旭教授向记者道出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初衷。他希望借此平台激发广大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中医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