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EMBA项目常务副主任徐建荣
|
“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自2002年在中国首批获办EMBA学位教育以来,复旦大学EMBA项目的规模日渐扩大,现在两个EMBA项目毕业生及在校学生已经超过2000人。
“我们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将帅之才,商界领袖。” 复旦大学EMBA项目常务副主任徐建荣说。
时势造就
2002年11月,复旦大学EMBA项目招收了第一批学生,此时,距离复旦大学与华盛顿大学合作的EMBA项目正式开办不过半年时间。
“我们自己的EMBA项目是在和华盛顿大学的合作项目之后成立的,前后相差大概半年时间。”徐建荣表示,2002年,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中国经济获得迅猛发展,长三角地区又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集中了许多优质的企业,因此对高端工商管理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
“当时的情况下,对EMBA的教育而言,光靠合作项目远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当时国家教育部就批准了国内首批30所高校试点开办EMBA学位教育,复旦大学也是其中之一。”徐建荣表示,正是当时的市场需求促成了复旦大学EMBA项目应运而生。
“现在我们每年招收春秋两季班级,每季招收两个班,每班60人。6个年头下来,累计开设的班已经达到了25个。”徐建荣说。
严抓教学关
“复旦大学EMBA项目依托百年复旦的多学科优势和深厚人文底蕴。”
“很多人认为就读EMBA项目最大的受益就是社交圈的拓展,但是我们始终认为,能够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才是最根本的。复旦大学EMBA项目永远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徐建荣表示,正是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复旦EMBA项目才能真正让学生们认可和赞同。
“我们创办EMBA项目的初衷,就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商界领袖,所以我们在教学上抓得很严。我们对学生有严格的考勤制度和考评规定,甚至有些学生会认为‘近乎不近人情’。例如我们所规定的,如果学生18门学分课程中出现3个‘C’,该学生就不能毕业,也就拿不到学位证书。”徐建荣表示,虽然严格的教学制度令一些准备报考复旦EMBA项目的申请人打了退堂鼓,但是复旦并不会因为失去这一部分生源而降低自己的教学要求。
“教育分为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EMBA教育肯定是精英教育,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高端品牌,所以不能以规模取胜,质量才是关键。”徐建荣意味深长地说。
强化师资力量
除了严抓教学质量,复旦EMBA项目也正在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特色,强化自己的师资力量,通过借鉴国际著名商学院的课程设计方案,采纳与国际同步的最新课程设置,结合复旦的办学特色、结合中国的商业实践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与许多英文授课的EMBA项目不同,复旦EMBA项目始终坚持了全中文授课。
“在我们EMBA项目授课教授中,50%来自于复旦大学,另外50%则由我们从全球范围选聘。不过这些外聘的教授必须能够用中文进行授课,并对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有一定了解。”
不过,尽管拥有了强大的师资阵容,徐建荣还是对EMBA教育的同质化表示了担忧。
“EMBA教育采用模块式教学,这在客观上使得同一个教授可以同时给许多不同的EMBA项目进行授课,容易导致EMBA教育出现趋同性。”徐建荣表示,意识到这个问题,复旦EMBA还有一个规定,即复旦EMBA项目的授课教授不能同时给两家以上大陆地区其他EMBA授课,以此保证自身的教学特色。
构建第二课堂
包容开放的心态,精深细致的学风,踏实勤勉的作风……在复旦就读EMBA项目的学生或许都能感受到这种浓厚的具有复旦特色的人文氛围,这是百年复旦所独有的精神魅力。
“众所周知复旦大学的文史哲很强,我们有很多大师级的教授。”徐建荣表示,通过设立“第二课堂”,复旦拥有的这些大师都可以给复旦EMBA项目的学生上课。
“大家会觉得很奇怪,管理课堂怎么会出现和文史哲有关的课程呢?”徐建荣解释称,复旦EMBA项目的课程设计分两种,一个叫第一课堂教学,是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设置的18门学分课程。此外还有个“第二课堂”,而“第二课堂”是复旦EMBA项目充分利用复旦多学科优势和人文底蕴设置的讲座,作为对第一课堂的补充。
据悉,在“第二课堂”中,复旦EMBA项目充分整合了复旦的多学科资源,遍请复旦大学各院、系的知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开设“人文复旦系列讲座”,使学生们接受复旦精神和人文思想的熏陶,提升个人修养,完善知识结构。
此外,“第二课堂”也通过聘请国际知名教授、工商巨子开设“管理大师论坛”、“管理前沿论坛”,着力为学生构筑高层次沟通和交流平台,帮助学生们开拓战略视野和思维空间。
暂时不谈排名
2006年10月23日,伦敦《金融时报》公布了其每年一度的EMBA排行榜,复旦大学与华盛顿大学合作的EMBA项目荣登全球第八位,这是中国大学合作EMBA项目首次进入全球前十名。
此后的2007年、2008年,该项目连续稳居全球前八,成为唯一一个连续3年在该权威排行榜排名前十的国内EMBA项目。
不过,面对这样的成绩,徐建荣认为,复旦自己的EMBA项目现在就谈排名还为时过早。
“EMBA教育在中国大陆还刚起步,就像一个人还处于幼儿期,现在就去比谁长得更高、跑得更快,意义不大。加上国内的一些排名榜,其权威性、科学性、客观性还有待检验,所以我们现在一概不参加国内的各种排名。”
“等国内市场化程度更高、EMBA教育时间更长,媒体在工商管理教育上的排名体系更加成熟,等各方面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来考虑排名的事情,也许更加合适。”徐建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