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理论的“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它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产生,并在积极总结人类经济实践活动新经验和探索经济关系变化新情况中不断发展。“导论”主要阐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等问题,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有一个初步的概要的了解。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在经济学说史上,最先使用“经济”一词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公元前355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概括为“经济”,意思是指家庭管理。“政治经济学”作为独立的用语出现于17世纪初。法国重商主义者安家?德?蒙克莱田(1572——1622年)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用“政治经济学”的概念,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的范围,涉及整个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此后,法国英国等国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把自己的著述称作“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接受了英、法经济学的传统,在自己的著作中也沿用这一名称,建立自己的经济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直到今天,许多著述者还把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当作同一概念使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60年代创立的。一个新的学说之所以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一方面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在对前人已有的思想精华的吸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艰苦的理论探索和研究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同样如此,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时代变化提出的重大课题的回答,也是在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的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的结晶。
1、时代的呼唤
首先,产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地发展起来。
其次,产业革命引起了社会关系,特别是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产业革命把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推上历史舞台。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学说是在吸收、改造和综合前人一切优秀思想成果(包括自然科学伟大成就)并加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上产生的,尤其是19世纪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思想成果,主要如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的思想来源。其中英国和法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说所取得的成就,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完成于19世纪初期。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威廉?配第(1623—1687年)开始,经过亚当?斯密(1723—1790年)的发展,到李嘉图结束。法国,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从比埃尔?勒?佩桑特?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年)开始,经过以弗朗斯瓦?魁奈(1694—1774年)为代表的重农学派的发展,到西斯蒙第结束。
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不说,在对资本主义的尖锐批判中,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如他们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和罪恶,对未来的“和谐”社会作了许多天才的构想等等,这些都为马克思、恩格斯实现政治经济学上的伟大变革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材料。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主观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是才智出众的思想家,但他们在经济科学上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并不是靠“灵感”突然完成的,而是他们毕生从事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的结果,但他们投身于那个时代的社会革命的实践的结果。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朋友,还是他们的敌人,都不得不承认马克思、恩格斯是那个时代的“最卓越的学者”。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投身那个时代的社会实践,通过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才可能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锻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理论之剑。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恩格斯认为,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一样,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新的内容、新的范畴和新的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走过的一个半世纪的历程证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科学精神。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以后,马克思、恩格斯不断地依据随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在内)的进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他们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又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条件的新变化,到20世纪70年代后,如何认识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如何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的时代课题。邓小平分析了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例如,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区别社会经济制度性质标志的理论观点,从根本上破除了市场经济理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理论,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推到新地境界。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的政治经济学,无疑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理论品质指的是理论的本质特征,是这一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质的规定性。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本质属性。这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定而且也能够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在的科学精神,也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根本上是由它内在的本质属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在的本质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原理是从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并在这一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是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性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然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强大而旺盛生命力的基本源泉。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自我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时刻关注着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每一重大变化,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进行着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其产生过程中,不仅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领域的最新成就,而且也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更为可贵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丰富和创新他们自己创立的经济学的理论内容。
最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还具有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性是与开放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其开放性的必然继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决定了它能够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其发展性也就内在地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已经由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发展所证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又要坚持与时俱进,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勇于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探索,总结新经验,提出新理论,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界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的出发点,这是因为:第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食物、衣服、房屋等基本生活资料,人类才能生存。如果停止了生产活动,人类在很短的时期内就会灭亡。第二,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除了生产活动外,还有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社会活动。后一类活动占用的人力、物力、财力越多,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而这些社会活动的扩展,只能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以发展,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才能不断提高。所以,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的出发点只能是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定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其发生变化以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经济活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为了取得满足自身或他人需要的有用产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人的劳动就是劳动力的支出。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劳动资料,又称作劳动手段,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资料(尤其是生产工具)的质与量都在不断发展,范围在不断扩大,其使用交通也在不断提高。
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的加工但已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如地下埋藏的煤层和矿石、原始森林的树木、天然水域中的鱼类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后物质资料,称为原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被作为劳动对象,而且新的原材料也不断出现和日益增多,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生产过程的三要素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无论是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还是生产力获得了较大发展的现代社会,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的,从而是最具有普遍性的要素。其中,人的劳动是生产的主观因素,起主导作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通称为生产资料,是生产的物质条件。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就是人们通过自己有目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创造出物质产品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全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劳动过程和社会过程
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生产,人们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生产劳动。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劳动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关系的社会过程,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必须要和自然界发生联系。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也标志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
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包括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人的要素是指具有一定生产技能和经验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要素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生产力构成要素的结合中,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们相互之间也必然而发生一定的关系。由于孤立的个人是无法同自然界的力量相抗衡的,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进行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因此,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不仅是一个劳动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社会生产过程。物质资料的社会生产过程就是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复杂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出现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生产方式。
二、生产关系及其系统
1、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性质。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不仅考察直接生产过程,而且考察社会再生产过程。它包括生产(即直接生产过程)和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它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分配和交换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中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起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人类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就是在这四个环节的不断更新、相互交错的过程中循环往复。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各个环节上必然发生一定的经济联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狭义的生产关系)中生产出产品之后,要按照各自在社会再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享有的权利,分得自己应得的部分,这就形成了人们对物质产品的分配关系。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人们所获得的产品往往不是或不完全是自己所直接需要的,必须通过交换来满足各自的需要,这就形成了人们之间的交换关系。人们把通过分配和交换所获得的产品用于个人消费,就形成了消费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上结成的关系,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这种广义的生产关系。这些方面的经济关系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结的,并由此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生产资料所有制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者方面的经济关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又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形式、交换形式,它们又共同制约着人们的消费关系。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同时,生产资料所有制又总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得以实现的,这些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着反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可以概括为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反映着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区别,因而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的主要标志。
政治经济学除了研究经济制度外,还要研究各种经济制度的具体运动形式,即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对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全面研究,必然包括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与其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一定的经济体制的发展状况对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一定的经济制度也只有在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后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合理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上,经济体制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系、相结合;同时,经济体制具有相对独立性,人们可以根据一定社会的客观现实,特别是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政治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等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同一的社会经济制度也可能在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上述因素的变化,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同样道路,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在经济体制的选择上也可能具有相似性。因此,经济体制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分离的。
2、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是在一定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每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生产关系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变化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因而,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的客观必然性
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活动直接表现为各种经济现象,各种经济现象有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任何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规律。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经济规律总是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相反,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如同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一样。在经济活动领域,人们同样也可以在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使之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经济规律的特点
第一,经济规律一般来说不是长久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自然规律却有较为长久不变的特征。
第二,经济规律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并发生作用。与自然规律不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而自然规律则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并发生作用。
第三,在阶级社会,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
3、经济规律的类型
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人类各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共同性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的规律或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这几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共同性质,如价值规律是在商品经济中发生作用的,而商品经济就跨越了几个社会形态。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质,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等。
经济条件是复杂的、多重和交错的,因而就一定社会而言,各种不同的经济规律总是同时发生作用,而且各种经济规律的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在这个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规律是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基本经济规律决定该社会的生产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决定着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社会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其他经济规律都要服从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和制约,而其他经济规律能否顺利发挥作用,又会影响基本经济规律的实现程度。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要研究特有经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各个社会形态的共有经济规律,从而认识人类社会怎样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因此,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就要研究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以及旧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如何为新的先进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的历史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经济学也是一门历史科学。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在于它是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真理。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就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政治经济学之所以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经济关系,也就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因而研究生产关系必然要触及各个阶级的切身利益。在阶级社会中,物质利益关系就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和阶级利益不同,他们对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所作的分析也必然不同,这就决定了各个阶级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经济学。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会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反对的态度。因引,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制度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具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制度性、社会性和历史性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不仅要考察生产的一般情况,而且要考察其本质差别。生产关系的社会性质取决于生产资料(土地、矿藏、森林、河流、原材料、生产工具、交通联络工具,等等)归谁所有,也就是说,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属于制度性质的范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就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制度。
人总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成员,人的本质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了社会、超时间超空间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绝对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一定历史条件所规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孔子不能脱离瑛实的社会,否则,就不可能正确地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历史的科学,要求人们遵循历史原则,从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去研究每一发展阶段上特有的经济规律。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唯物辩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要历史地、辩证地认识世界上的一切经济现象,就必须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特色之一。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就是要实事求是,从客观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出发,透过各种经济现象揭示出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把它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为了揭示生产关系及其规律,又从物质资料生产出发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从事物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中研究经济问题,从量变转化为质变上考察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从发展和变化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从对立统一规律上认识矛盾,区分矛盾的性质,分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
马克思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成功例证,就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揭示。唯物辩证法在根本上不同于黑格尔的辩证方法,而且还和它正相反。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认为外界存在的东西都是观念的产物;它把辩证发展的源泉归结为“绝对精神”,它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绝对精神”的作用;它在肯定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的同时,却认为普鲁士专制制度是“和谐”的,是德国历史发展的“顶峰”。唯物辩证法同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运用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非历史的方法,因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时,都用人类理性、个人利已本性去解释经济现象,因而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绝对的、永恒的生产方式。
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对一系列的新现象、新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以便做出科学的解释和回答。只有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才能勇于突破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或不适合变化的情况的判断和结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实践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科学抽象法以及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研究政治经济学除了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根本方法外,还必须运用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它是通过人脑的抽象思维排除各种外在的、非本质的东西,抽取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从而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及其规律,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要认识客观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都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认识客观世界中的自然现象除运用抽象法外,还可以在实验室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各种实验手段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客观世界中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参加的社会经济活动,它属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过程,对此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而只能运用抽象力去认识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例如,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这个经济范畴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它是通过人脑的抽象思维能力概括出来的。
科学的抽象法包括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研究方法是叙述方法的基础,它是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面对资本主义社会错综复杂、一片混沌的经济现象,马克思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批判地研究了以往政治经济学的大量文献资料,而且通过大量的事实材料,包括大英博物馆卷帙浩繁的工厂视察员白皮书,深入地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尤其是英国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依靠抽象思维能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商品这一最本质、最简单的因素,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逻辑过程。找到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就可能以这个最简单的经济范畴为起点,一步一步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经济过程。
叙述方法是研究方法的倒置,它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用本质说明复杂现象的逻辑方法。在前面抽象分析的基础上,以抽象出来的经济范畴为起点,回过头来考察它的各种形式和内在的必然联系。逐步把原来排除的因素引进来,并运用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对其加以说明,逐步由简单的范畴上升到复杂的范畴和建立逻辑关系,把社会经济整体作为思维上的具体,即把在本质上被认识了的具体再现出来,从中揭示出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这时,具体的经济现象再也不是一些混乱的现象,而是某些事物本质的表现形式了。马克思正是从最简单的经济范畴开始,逐渐地增加规定性,即从最简单、最本质的商品范畴上升到货币范畴。然后,具体引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提出资本和剩余价值范畴,阐述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以及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理论。再接下去,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引入叙述之中,提出利润、利息、地租等经济范畴,论证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及其结构。最后资本主义具体复杂的经济关系便十分清楚地叙述出来,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再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和全貌。这是由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三、分析和综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经济范畴时,通常是将范畴的矛盾双方加以分解,首先假定一方保持不变,抽象地分析另一方;在对矛盾双方分别作了分析后,再将矛盾的两方面综合起来,具体考察矛盾双方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所具有的特征。这种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以及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的研究,都成功地采用了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但是,马克思在进行综合时并不是对此前分别加以研究的方面做简单的加总,而是将这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对前面同一事物两方面分别加以研究时所舍掉的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具体考察,由此揭示出经济运动形式作为整体考察时所具有的新的特征。
逻辑方法是指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历史方法则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过程。逻辑推理过程,必须符合历史上经济现象的发展过程。历史上经济关系的运行,总是按照自己的固有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因此,抽象思维也必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逻辑分析必须与历史相统一。“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