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政治预测:道德修养考点

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网www.eduyz.net 作者:yzw 时间:2013-12-07 06:57:01
  •     核心提示:
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二)道德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其中调节功能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三)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四)道德的历史发展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二)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并通过这种传统道德的复兴来衍生出现代的科学和民主,即所谓“返本开新”。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

三、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干扰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八荣八耻”的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1)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2)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3.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以“八荣八耻”为座右铭,时时处处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自省自警、自珍自爱、知荣求善、知耻改过。

(2)应当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融会到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各个方面。(3)要把荣誉教育和耻感教育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形成褒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

四、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2.“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3.“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

4.“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5.“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社会。

(二)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1.大力倡导诚信美德

(1)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2)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3)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2.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三)努力锤炼个人品德

1.个人品德与道修养

(1)个人品德的特点

其一,实践性。其二,综合性。其三,稳定性。

(2)个人品德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3)大学生提髙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4)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

其一,学思并重的方法,其二,省察克治的方法,其三,慎独自律的方法,

其四,积善成德的方法,其五,知行统一的方法。

2.加强道德修养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一个道德模范,就是社会上竖起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就是在群众中提倡的一种导向、一种追求。模范人物以自身的道德行为,真实、具体地再现了优秀的道德品质,给人以鲜活、直观的印象,深化了人们对道德力量的理解与认同,构成了个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标准与参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模范的典型形象能够带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与心理感染,对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恪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的含义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2.公共生活的特征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3.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1)公共秩序的含义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2)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第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4.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道德是法律的补充。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因而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

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2.社会公德的基本特点

(1)继承性。(2)基础性。(3)广泛性。(4)简明性。

3.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3) 爱护公物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4)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诸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矿产资源、动物资源等,也包括保护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文环境。

(5)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法律来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

4.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1)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2)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5.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第一,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第二,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第三,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第四,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news


  • 地图
  • 中国考研网论坛
中国研招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