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已结束,实习没推荐,导师不见面
研二这一年我们的学费花到哪了
武柯(研二)
研究生快毕业了,收拾行囊准备奔向人生新的跑道,回望毕业期这一年的生活,一个巨大的问号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研二这一年:我们的学费花到哪了?”
我就读于北京一所重点院校的新闻专业。除了住宿一类费用,我们每年需要向学校缴纳学费1万元。付出巨额的学费和青春时光后,我们又收获了些什么呢?
还记得刚上大一时,班主任带我们到教材科领书的情景,拎着一堆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徜徉于美丽的校园,充实与幸福感油然而生。然而,整个读研期间,学校却没有发过一本教材,每次考试前,校园周边的复印社挤满了我们这些排队复印考试材料的研究生。
研一时学校还安排了一些必修和选修课程;然而一进入研二,没有任何教学任务,我们就成了没娘的孩子——没人管没人问了。第二学年是学校规定的实习期,但向外单位推荐实习学生的程序似乎早已淡出了学校的视线。已临近毕业,我的同学每天依然辗转于各个招聘会之间,而所有的“被鄙视”背后就在于没有就业单位最看重的实习经历。
实习没人推荐,研二时导师似乎也很少见面了。很多同学基本上是论文开题时见过导师,其他时间连人影都找不到。班上有名同学,刚进校导师就到外地做访问学者,几个月通不上一回电话,更别说当面聆听教诲了。
整个研二期间,我所在的班级,除了有工作经验或是家里有关系的在媒体实习忙碌,绝大部分同学每日在宿舍与食堂间徘徊,在焦虑的等待和无聊的游戏中扳着手指度日。
无论是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还是从现代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实践层面来说,扩招后的研究生教育以免费教育的形式存在肯定难以为继,我们都充分理解收费的合理性。但是,付出高额的学费以后,我们也期待着“物有所值”,除了一纸文凭,我们更希望得到优质的教学和学习资源。
翻开报纸,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炒得正火,只要是能够修满学分正常完成学业的研究生,学校都应提供其奖学金、助学金,这些资金几乎能够与其完成学业所需学费相持平。
这样一项政策令人向往,说明教育管理部门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我们,而研究生培养内涵的提升似乎更值得期待。扩招了,就业难了,现在的研究生太浮躁了,一块块的板砖拍在我们身上,而学校呢?不必说太多的教育责任,单是付出了这一年的学费,让我们得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