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县槎水镇有一个山村地处大别山腹地,一条河从村中穿过,常言道,“一江春水向东流”,但这里的水却反其道而行之,这个村子因此被称为逆水村。这是一个有3000余村民的行政村,然而就是这个宁静的小山村,自改革开放以来走出了1个博士后,11个博士,15个硕士以及295个本科大学生。如今,逆水村已经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博士村”。一个偏僻的深山小村为什么能走出如此多的高学历人才?近日,记者走进逆水村,一探“博士村”奥秘。
孩子们 一种精神
孩子们都很用功 “位于逆水河畔的逆水中心小学,是这个村子里的唯一一所学校。所有的高学历人才都是从这里开始他们的启蒙教育的。”陪同记者采访的逆水村委会主任方国胜自豪地告诉记者。
初进这所学校,这所学校和其他的小学并没有分别,但这里的孩子却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小小年纪个个读书都很用功。
因为正值下午上自习课期间,校园里静悄悄的。在四年级的一个教室里,所有的同学都在认真地看着书,写着作业。孩子的生性都是好奇的,原以为当陌生人出现在他们的教室时,他们会喧哗,但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只是抬头看了看,随即恢复平静,继续看书、写作业。
逆水中心小学的金海洋校长告诉记者,这里的孩子住在山区的居多,上学路途遥远,而且多为留守儿童,为了给孩子更多的学习时间,学校安排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寄宿学校。目前,学校共有200多名学生,已经有160余名留校寄宿。
村民操石应的孩子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他告诉记者,村里的孩子都很好学,只要有空闲时间都会去看书,很少有孩子在村里打闹的。
家长们 一种意识
90%村民高中毕业 逆水村委会主任方国胜介绍,由于逆水村地处大别山腹地,交通闭塞,土地贫瘠。逆水村人口3000余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10多年前还是一个贫困村。
虽然条件艰苦,但村民们非常重视教育。大家都认定一个朴素的道理:要想改变穷苦落后的面貌,就要靠知识,靠学习。不管生活多困难,村民们总是把教育放在首位。在村里,有一句话已经成为村民教育孩子的座右铭了,即“穷莫丢书,富莫丢猪”。目前村子初中就辍学的孩子基本没有,90%村民都是高中毕业。
70%收入用于教育 如果说过去因为穷让孩子苦读书读好书以寻求出路,那么改革开放之后,老百姓口袋里殷实多了,有更多的钱投入到子女教育中去,目前逆水村村民70%的收入都用于教育。
1978年,逆水村出了恢复高考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逆水村民奔走相告。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在很多有志气的山区孩子头脑中都存在。如果身边有成功的榜样,那更是直接影响他们的志向。
此后,逆水村的孩子考取大学的好消息源源不断,本科生在村里已经不再“稀罕”。时至今日,逆水村已经相继走出295个本科大学生、15个硕士、11个博士及1个博士后。
现如今的逆水村,家里有人考得上大学,走出门身板都挺得更直。从这个村庄走出去的孩子都特别有志气,他们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不懈地追求,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邻里们 一种氛围 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全村人都会奔走相告,分享喜悦。
一家困难大家帮助
俗话说,物华天宝,地灵人杰。走进这个小村庄,记者发现这里群山环抱,溪水环绕,放眼望去,山清水秀,满目葱茏。村民间和谐相处,民风淳朴。良好的人文环境可能是这个村人才辈出的最重要原因。
方国胜告诉记者,逆水村能出这么多博士、硕士,根本原因在于村里的重教之风。多年来,村里形成了重知识、重教育的浓厚气氛。在逆水村,谁家孩子考上大学,是一件大喜事,全村人都会奔走相告、分享喜悦。上学有因难,大家伸出援手扶一把。此外,逆水村重教之风还和村里的几位有识之士重视教育有莫大关系。
浩川林业开发公司的总经理储浩川,为了让村里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安心的读书环境,他个人捐款30万元对逆水小学进行重建。同时,村里每个考取高中以及大学的学生,一次奖励500元,如有家庭困难者,该公司还予以扶持。
安徽蓝鼎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仰智慧是地地道道的逆水人,由于家中穷困早早辍学谋生计,在外闯荡多年的他现在已经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为了鼓励村里孩子读书,他个人向逆水小学捐款50万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成立“智慧基金”,对村里家庭困难者子女上学进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