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考试狂”?有些人对考试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在准备考试、考试进行时都精力旺盛、状态良好,一旦考试结束后就觉得无所寄托、心情沮丧、精神萎靡,不考试就不舒服,这种人常常被称为“考试狂”。
“考试狂”现象不能算是病态,因为不管从社会标准还是统计标准来看,被称为“病”的,都需要有明确的定义和明显的症状,并有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治疗或者防御措施。而“考试狂”远远没有“病”那么严重的程度和症状,姑且称为“亚健康状态”吧,因为它毕竟不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如何回归到正常状态中?如何正确面对这种现象?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予分析并提供一些建议。
现实中的“考试狂”按照其基本的性格特征取向,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情绪型和强迫型。
类型1:情绪型导向“考试狂”
对策:定目标要“跳一跳,够得着”
大四了,当别的同学忙着准备考研或寻找工作时,孟丽(化名)还在犹豫到底是考研还是找工作。大三之前,孟丽考了TOEFL、GRE,一心想要出国,但最后发现自己的英语分数不高,本科成绩也不算太好,只好打消了出国的念头。临到毕业,即将迈出大学校门走向社会了,孟丽突然觉得有些害怕,开始羡慕那些考研同学每天起早贪黑、忙碌而充实的复习生活,于是决定考研。
开始准备考研的日子,是新奇而刺激的,让孟丽体验到了久违的充实感。她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7点半开始自习,中午拿着单词书下饭,晚上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自习教室。同学都惊诧孟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说话严谨,做事认真,精神状态非常好,虽然经常熬夜但白天依然神采奕奕。
终于研究生考试结束了,在回家的火车上,孟丽觉得自己好像失去了寄托,心里空落落的。春节那几天,虽然家里客人很多,非常热闹,可孟丽总是高兴不起来,精神恍惚,心神不宁。一旦亲戚朋友问起毕业之后的打算,她就更加忧虑了。每当想到还要复试,可以恢复考前那种充实的生活,孟丽就很兴奋;而想到如果初试失败,以后不用再为考研那么投入,她就觉得无所适从。
这样的“考试狂”,属于情绪型导向。尤其是情绪高涨型人格,表现为乐观积极、精神振奋、性情急躁、不知疲倦。这种类型的“考试狂”经常作出大量的计划和设想,但都没经过深思熟虑,做事有始无终。如孟丽考研就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决定考研之后,她投入了非常大的热情和精力,却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考研之后的发展,考研的目的不明晰。因此,她考研前后的落差很大,考后失落感十分明显。
情绪型导向的人,抗挫折能力不高,一朝失败,就可能沮丧失落,甚至一蹶不振。因此最好先明确自己的人生大目标,再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人生阶段努力达成一个个小目标。目标不要定得太高,这样失败后容易有巨大的心理落差;目标也不要定得太低,太低的目标很难激发人的动力,对于情绪型导向的人来说尤为如此。因此,最好把目标制定在“跳一跳,够得着”的地方,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自信心。遇到高兴的事不要过度兴奋,得意忘形;遇到难过的事也不要过度悲伤,老搁在心里放不下。
计划的制定要合乎常理,千万不要头脑一热就拼命往前冲,这样容易造成精神疲倦,毕竟人的精力总和是有限的。在考研时期,尤其要避免刺激太大的事,比如玩很刺激的游戏或者观看过于紧张的电影,因为情绪型导向的人一旦情绪被调动起来,一时半会儿很难下去,心情容易大起大落。在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煎炸油腻、脂肪糖分含量过高、易生火气的食品。
为什么这些人考试结束后会变得精神萎靡,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呢?就是因为他们前期的一些铺垫工作没有做好,比如制定目标问题、心情调节问题等,这些事情如果做好了,那么考试结束后,情绪型导向的人就会很清楚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心情也会比较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