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在全省率先出台《博士后工作站(基地)考核办法(试行)》,并据此对全市89家博士后工作站实施了质量评估考核。伴随着考核结果近日公布,一些“空转”的博士后工作站又“隆隆”转动起来。
十站四空,“金字招牌”成色受疑
无锡此次考核结果显示,在全市列入考核的89家博士后工作站中,共有54家确定为“合格”以上等级,另有35家考核为“不合格”。其中,有32家工作站存在不同程度的有站无人即“空站”现象,占到总数近35%。出现连续空站时间最短的13个月,最长的达38个月。
“空站”,并非今日才出现,也并非无锡独有。有业内人士透露,全国博士后工作站的“空站率”甚至高达50%左右。去年底,全国有9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被撤销,主要原因正是长期“空转”。
博士后工作站宛若企业的“金字招牌”,为何近半数“空转”?“主要是这两年建得太快了,各方面的规范、管理、保障都跟不上。”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技处处长俞建平告诉记者,随着科技创新理念在产业界的深入,以产学研一体化为特色的博士后工作站日益受到企业追捧。企业竞相申报上马,而相应的高校人才供应不足,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博士后更是“一人难求”,一些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打建站起就没招到过人,更别说科研项目了。
与招人难相比,维持一个博士后工作站的正常运转则需要更大的投入。一家科技企业老总向记者透露,建设一个博士后工作站,初始投入就需要40-50万元;每招引一名博士后进站,年薪约10万元;再加上管理费、差旅费、杂费以及科研项目运作费用,一个工作站以2年周期为限,运作成本当在百万元上下。不难想见,如果没有显著的产出效益,企业要长期负担一个博士后工作站,难度着实不小。
企业叫渴,“航母站”应运而生
一边是已建的博士后工作站多有空置,另一边却是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苦等人才、望眼欲穿。怎么办?
无锡市蠡园经济开发区是一个以设计为主打的特色园区,区内集中了众多中小型科技企业。“不少企业都渴望建立博士后研发平台,但限于自身规模条件,其单独建站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开发区人保局副局长龚勤春介绍,国家对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设定条件很严格,为了满足企业引才渴求,2008年,蠡园经济开发区以园区名义向国家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综合站,它就像一艘“航母”,依托园区的平台和资源,与各大高等院校的顶尖人才接洽合作,服务于园区内的企业。至去年底,蠡园开发区已在区内6家企业建立了6个分站,成功引进入站博士6名。
顶尖人才到企业,“合作的烦恼”也接踵而至。来自浙江大学的方清华博士2009年进站工作,实现了将自己研究成果转换为产品的愿望,其研究的新型电机通风系统,也为所在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我算是幸运的,但不少博士却因研究课题与企业需求不合拍,最终‘分了手’。”方清华告诉记者,来自高校的研发课题带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前瞻性,并且产出效益需要一定周期,而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生存压力大,往往希望工作站能在短时间内带来效益。很多博士进站后,如果未能在2年内完成研究课题,或是研究成果没有来得及实现产业化,与企业的合作就会产生“嫌隙”,最终导致工作站陷于瘫痪。
优存劣汰,打通人才、创新“双车道”
如何让需要的企业建起来、让建起来的转得欢、让转得欢的出效益,这是博士后工作站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要不要建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既要量力而行,也要眼光放远。”无锡市人保局有关人士表示,博士后工作站是一个高端的研发平台,一般的企业不必建站,通过其他的产学研形式就可以解决具体问题。对于那些研发渴求强烈、追求行业龙头地位的企业,如果建站,眼光不妨放远一点,在关注眼前利益的同时,更要看到工作站背后蕴藏的“金矿”。
“背后的金矿”,不仅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带来的大批订单,还有博士后身后的高校、导师、项目评审专家等一大批智力资源,以及对企业人才队伍升级的“催化作用”。江阴法尔胜集团2008年引进了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后赵霞,其在站期间研发出了填补国际空白的智能缆索,为法尔胜赢得荆岳长江公路大桥、泗阳大桥等大订单。去年期满出站后,赵霞被法尔胜聘用为正式员工,领衔集团技术研发中心智能结构研究室,一大批高级研发人才也因其而聚拢到法尔胜周围。
为改变博士后工作站“重申报、轻实施、缺评估”的现状,无锡率先尝试建立博士后工作站质量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继在全省率先以量化形式对博士后工作站运行进行规范考核后,该市近日又根据考核结果,对12家工作站发出限期整改通知,2家列入拟撤销名单。实打实的举措在业内引起了震动,一些空置多日的工作站重新运转起来。最新统计显示,今年至4月底,全市博士后工作站新引进博士后6人,“空站率”已由去年底的近40%降至20%。(马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