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辅导: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讲义(一)

来源:跨考教育 作者:跨考教育 时间:2009-12-03 03:44:46
  •     核心提示:

第一讲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冲刺要点归纳

本讲系统阐述了世界是什么和怎样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辩证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内容。本讲是主客观题的重点章节,在本讲中,主观题命制主要体现在唯物辩证法部分,且本讲中的新增考点是和谐社会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一百五十多年了,这期间,有对它的诅咒、反对和扼杀,也有对它的篡改、歪曲和修正,但工人阶级却在其政党的领导下,团结广大劳动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克服困难险阻,百折不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并正在继承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它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恩格斯关于物质的概念。“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明确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之间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2、物质世界的运动及其存在形式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认识物质的运动而认识物质本身。运动是标志着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同物质一样,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其中,精神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物质谈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脱离了运动谈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或把运动只归结为机械运动一种形式。

(2)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发展运动”。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也是统一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的发展也是自然的历史过程。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得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和有力的证明,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体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生活资料的。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无质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三、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努力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1. 人和自然的统一

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人与自然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实践促进了人类的产生,造成了人和自然的分化、对立。也只有实践才能把人和自然统一起来,而且必须使人和自然协调统一起来。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2.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和自然,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资源型、环境有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做到:第一,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系列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第二,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4、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促进人和自然和谐(思修第三章)

一,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第二,科学地把握人对自然地改造活动;第三,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唯物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节选)

1、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要求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2、 普遍联系的观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及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3、 度的观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

4、 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及其方法论要求

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切矛盾的对立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既相互同一又相互斗争。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辩证法要求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只讲对立或只讲同一的形而上学观点。

矛盾辩证法的方法论要求是: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5、 现实性与可能性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因此,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6、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第一, 内涵。社会历史趋向是指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主体选择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

第二,辩证关系。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选择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决定。

(二)本部分新增考点

1、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认清和谐的本质和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2、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在把握内容与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重点真题以及主观题

1、(BDE,1999年理第17题)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A。事物的自身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

2、(C,2007年第2题) “挾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3、(ACD,2002年文第17题)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E。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4、(DE,1992年文第20题)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5、(ABCD,2000年理第19题)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社会物质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6、(B,1999年文第1题)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7. 春秋末,晋国的知伯要去攻打仇由国,可是道路十分艰险,使军队没法行军。于是,知伯便生一计,他铸造了一口贵重的大钟,赠送给仇由国君。仇由国君非常欢喜,准备开辟道路,迎取这口大钟。仇由国大臣赤章曼觉得赠钟背后必藏有祸心,便向国君谏议说:”不能这样做,要知道,赠送这样贵重的礼物,是小国服侍大国的做法。现在大国反过来给小国送重礼,这是不怀好意的,大钟的后边,一定跟随着侵略的军队。这口大钟是万万接受不得的。”可是,仇由国君不肯听取这个意见,最后还是接受了知伯送来的大钟;赤章曼看到事情不妙,就驾着马车飞快地跑到齐国去了。过了几个月,知伯的军队沿着新开辟的道路,一举灭掉了仇由国。为了一钟而亡国家,确实是因小失大。

请问:在上述故事中,仇由国国君与大臣赤章曼的思维方法有什么不同?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以及一个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等作用。这就是事物的普遍联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等等,对于事物中存在的普遍联系,我们要进行认真的分析。

(3)联系的观点体现在思维领域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抓住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并且要防止用简单化的,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做法。

从题意中看,仇由国大臣赤章曼与国君的思维方式的区别正在于用联系的观点还是用孤立的观点来看待晋国这一大国向仇由国这一小国赠送贵重礼物这一事件上。赤章曼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件事情,认为这件事极不正常,大国反过来给小国送重礼,这是不怀好意的,大钟的后边,一定跟随着侵略的军队。这口大钟是万万接受不得的。而国君只是孤立的来理解这件事物。所以认为应该接受这件礼物。所以对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与思考,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8.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答案要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之具体化和深刻化。

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news


  • 地图
  • 中国考研网论坛
中国研招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