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内容可简要概括为“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二、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存在着辨证统一的关系。
(一)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之所以说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因为:
1、四项基本原则规定了我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制度、由谁来领导、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等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
2、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具体表现在:
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2、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两个基本点高度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根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这种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是体制的重新构建,而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
2、这种改革会引起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甚至人们观念的深刻变化。
3、这种改革的任务是为生产力的发展清除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改革所涉及到的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来看,从改革所引起的这三个方面内容变化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这种改革与一场革命并无二致。因此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其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一定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会变得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就要求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改革,以求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状况存在于社会主义的全过程。通过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使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处于变革前进之中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理解这一点,应从以下三方面把握:
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的目的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的性质也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因此,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
(二)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稳定是改革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没有保证。
从上述对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的认识出发,我们党确定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必须坚持这一方针,处理好改革、方针和稳定的关系。